演化心理學︰4分鐘了解如何用演化論研究現代人心理現象 2

演化心理學︰4分鐘了解如何用演化論研究現代人心理現象

22 6 月, 2020 in 心理學

文風@樹洞特約作者

你有否曾經想過,為何人會有不同的心理現象?為何大部分男性會對身材豐滿的女性有較大的興趣?為何男性會有所謂的「處女情意結」?心理學家一方面會研究What的問題,發掘人類心理機制未為人知的一面,另一方面亦會對Why的問題感到好奇,想知道為何人類會出現某些獨特的心理特徵。其中一個常見的理論就是演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演化心理學以達爾文所提出的演化論作出根據,旨在用「適者生存」的理論解釋現代人的心理現象的由來。現在不如用4分鐘,一起看看究竟心理學家如何把生物學的演化論融合到心理學中!

演化論

演化論主張「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根據演化論的說法,當代生物的特徵由祖先的基因所決定,而繁殖後代、讓子孫遺傳自己的基因並非一件簡單的事;生物在繁殖前必須先在惡劣的環境生存、成長,再吸引異性進行交配。而如果想將基因繼續在後代中傳播,個體的基因就必須能夠有利個體的生存、成長、求偶、繁殖。有點抽象?我可以用一個經典的例子去說明。在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並不是只有長頸鹿,更有短頸鹿、中頸鹿等等。在缺乏食物的時侯,長的頸部會比較有利生存,因為長頸鹿可以吃到樹上的樹葉,而短頸鹿或者中頸鹿只能爭奪地上較罕有的資源。如此,長頸鹿的生存和繁殖機會都會大大增加,短、中頸鹿的數目則會漸漸因死去減少。經過一段長時間後,整個社群的長頸鹿比例會大大增加,直至所有鹿的後代的成為了長頸鹿。社群因而出現了演化(成為了長頸鹿),而這種演化是緣於「物種間的競爭」(鹿的食物)和「自然的選擇」(食物的分配由自然而定)。只有最「適合者」,才有最大的機會「生存」並繁衍後代,使後代的基因池充滿對生存有利的基因。

演化心理學

在演化論中,「環境」是其中一個不可被忽略的要素。在認識演化心理學時,我們也要先了解遠古時期人類所面對的環境因素。當時的人類會以狩獵採集(hunter-gatherer)為生,和其他動物相比,人類的軀體可被稱得上為「弱小」,因此在面對危險的自然環境時,擁有適合的基因才可生存下去。演化心理學家認為這些基因除了決定了個體的生理結構,還會影響個體的心理特徵。例如遠古的人類由於必須依靠社群的合作才能在大自然生存,因此較不合群,喜歡獨來獨往的人可能會在大自然中遇到更多的危險,生存機會比起愛合作的較少。這些「獨行俠」的基因會因此而沒有太多遺傳到後代的機會。長年累月下,人類會演化出親社會(pro-social)的傾向,大部分的現代人都不會反對和他人合作共事。

至於男性為何會喜歡身材豐滿的女性?簡單來說,乳房和臀部可以間接顯示出女性「生育能力」(因此豐滿亦有「好生養」)一說,所以尋找到身材較佳的女性可以有利男性繁殖後代和傳播基因。當這個「喜歡豐滿伴侶」的基因在社群中廣泛被傳播時,社群就會出現一種集體性的美感,男性對女性身材的要求因此而生。

處女情意結的形成亦和繁殖後代有關。女性由於負責養活胚胎,可以100%肯定子女是自己的後代,但是男性卻會無法確定伴侶體內的胎兒是否自己的親生骨肉。由於在照顧後代上雙方都要付出一定的資源,所以為了確保自己所付出的資源真的是在照顧自己的後代而非第三者的,男性會比女性更加忌諱「戴綠帽」。假如伴侶是一個處女,那麼她所懷上的嬰兒就只會是自己的骨肉了。這就是其中一個心理學家為「處女情意結」給出的解釋,至於其真確性,則由各位讀者自行定奪。

不過,在講求科學實證的心理學研究中,科學家無法找到能夠完全支持演化心理學的證據。那怕心理學家能夠找出決定某些心理特徵的基因,心理學家依然無法如生物學般透過化石遺骸或者其他生物去印證演化心理學的真確性。在某些理論中,演化心理學家可能只是在自圓其說。單憑着歷史或人類學家的推測,估計遠古人類的生活環境和習性,再以推斷當中的心理機制,所得出的理論的確難以靠嚴謹的實驗設計驗證。在面對這些方法學上的挑戰時,演化心理學看似無法拿出有力的證據去支持心理現象的成因,但是它仍然不失為一個合乎現代自然科學觀的看法。在沒有其他更為合適的理論或者方法出現前,演化心理學依然是一個可參考的心理學範疇,至少它為我們提供了不少有趣的心理學理論。

在時代活好。我們為有所追尋的你設立 MindForest 社群,助你鞏固自身、刺激思考、遇強愈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email":"Email address invalid","url":"Website address invalid","required":"Required field mi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