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異度空間》到《暴瘋語》影評:談精神健康的復元概念 2

從《異度空間》到《暴瘋語》影評:談精神健康的復元概念

26 4 月, 2020 in 精神健康, 心理學

MW @ 樹洞香港專欄作者

《異度空間》和《暴瘋語》都是爾冬陞先生編劇的電影,分別於2002及2015年於香港電影院上映。兩部電影都是以精神健康為主題,主角都是精神科醫生和病人。相隔13年,兩部電影卻勾劃了對精神健康不同的視角。筆者嘗試透過比較兩部電影,帶出專業中對精神健康轉變中的觀點。

從《異度空間》到《暴瘋語》影評:談精神健康的復元概念 3
從《異度空間》到《暴瘋語》影評:談精神健康的復元概念 5

從《異度空間》看見傳統醫療 / 復康模式 (Medical / Rehabilitation Model)

傳統的醫療或復康模式目標著重於令患者回復原狀。理解患者是集中在病患本身,建基於病理化和科學化的理解,從而訂立治療的方案。所以,這種模式十分強調專業的責任和功能,患者則要配合專業的引導和指示去步向康復。

在《異度空間》中,大家會發現羅醫生 (張國榮 飾) 對病人章昕 (林嘉欣 飾) 的評估及介入的過程中,跟上述模式十分相合。首先,羅醫生將章昕的狀況,解釋為腦部出現異常。同時,他亦透過閱讀病人的日記,了解她在人生中的重大創傷事件和家庭的背景 (是否合符倫理原則不是此文章的重點,故不在此贅論)。之後除了處方藥物處理她的徵狀外,還請了他的父母到來,製造一次機會引導章昕表達自己多年來對父母爭執離婚的不滿和傷害,最後得以療癒,往後亦沒有再提及她有病徵出現。整個過程中,十分著重病人的配合和服從醫生的指示,而整個治療的方案都是由醫生主導去制訂,最後令她的病徵消除。

從《異度空間》到《暴瘋語》影評:談精神健康的復元概念 4
從《異度空間》到《暴瘋語》影評:談精神健康的復元概念 6

從《暴瘋語》看見復元概念 (Recovery Concept)

外國的學者於1990年代提出了復元概念,認為除了專業人士的協助外,精神病復元人士本身的能力和態度,與及信任的身邊人在旁的關懷、鼓勵和支持都能對他們自身的復元有一定幫助。雖然精神病本身會令他們的功能受某程度的障礙,但透過復原生命意義和重整能力,他們仍能夠重新投入社區,過有意義的生活,也能為自己的復元、生活、自理及各種角色負上應有的責任。而痊癒是一生的過程,而且不是一味直線向前改善,期間有機會退步或者停滯不前,所以他們有機會復發,而這是過程的一部份。有別於傳統模式,專業人士與當事人是合作伙伴的關係,治療和康復計劃都是以復元人士為主導。在香港,「復元為本」是在2007年醫管局精神健康服務檢討中開始提及,並在2010-2015年的精神健康服務計劃中開始逐步推行。而社會福利界方面也在2010年開始有機構引入此概念去提供服務。

在《暴瘋語》中,阿生 (劉青雲 飾) 是一位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因病發誤殺妻子而被法庭判處醫院令。從片中不同的地方,就能夠體現到部份復元概念。在精神病院接受三年的治療,他被主診醫生張明傑 (黃曉明 飾) 建議批准他出院,以重投社區生活。片中並沒有詳述治療的過程,卻詳述建議出院前醫生替他作評估的過程。評估過程中,除了從阿生的記事簿的畫作了解他的內在情緒的變化和在面談中了解他的病徵,醫生更花了一些時間去了解他出院後未來生活的願景 (哪怕他只是答找份工作),亦替他作了一次模擬接電話的抗壓測試,以評估如果他出院後被人重提舊事時,他能否應付壓力。這除了是測試外,也是為阿生灌注重獲新生希望的過程。

而他出院後,是否就沒有任何病徵呢?不是的。他在自行停藥時,幻覺、幻聽和妄念時而會出現,令他感到困擾,例如他會聽到外母走到他的家中不停拍門,又從幻覺中得知自己不但殺掉妻子,也殺掉妻子肚中的嬰兒,可見他的復元進展是會不停的起伏。雖然如此,他也會懂得管理這些徵狀,亦知道自己要回醫院覆診的。

當阿生出院時,社工替他安排了宿舍去住。但後來阿生在餐廳上班時見到張醫生,則透露自己選擇了搬出來住,希望可以自由舒服一點;張醫生對他的選擇則表示尊重和支持。這份關係,充份見到彼此之間的尊重和信任,並可見復元人士可以為自己的生活作出選擇和負上責任。同樣道理,阿生後來因「誤殺」了天台上的吸毒者,也因著自己已經痊癒,而願意為自己犯法而承擔法律責任。

結語

從上述兩部不同時期的電影,可見本港精神健康轉變中的服務模式。兩個模式不必然是互相排斥。而兩種模式,分別在於眼光聚焦於患者的「病患」和「問題」,還是他們的「人性」和「能力」。專業層面上開始轉變視野,盼望大眾亦能將視野更新過來,才能將對精神病患者的污名化逐步消弭。

參考資料

凌悅雯 (譯) (2014)。《100種支援復元的方法》(第二版)。香港:新生精神康復會。

楊劍雲 (2015)。《精神康康輔導工作:理論與個案》。香港:商務印書館。

葉錦成 (2011)。《精神醫療社會工作:信念、理論和實踐》。台北:心理出版社。

醫院管理局 (2011)。《醫院管理局2010-2015年成年人精神健康服務計劃》。香港:醫院管理局策略發展部。

我們的服務

課程

課程

深入淺出的心理學線上及實體課程,提升自我。

MindForest App

MindForest App

運用心理學與人工智慧的研究成果,助你面對生活的每一刻挑戰。

社群活動

社群活動

一系列的社群活動,凝聚不甘原地踏步,嚮往結伴成長的你。

企業培訓

全面的人才培訓與發展方案,為你締造長遠的企業發展。


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

全面及實證的心理治療及輔導服務,疏導情緒。

ForestGuide 諮詢

ForestGuide 諮詢

一對一諮詢服務助你描繪人生藍圖,找到前進的力量與方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email":"Email address invalid","url":"Website address invalid","required":"Required field mi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