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體驗 - 在顛沛流離的時代,過幸福充實人生的關鍵元素 2

「心流」體驗 – 在顛沛流離的時代,過幸福充實人生的關鍵元素

29 2 月, 2020 in 正向心理學, 心理學

恆真@樹洞特約作者

在經歷反修例運動所帶來的一連串社會動盪之際,香港正遭受無聲無色的肺炎病毒威脅。市民一方面為疲於搶購口罩、消毒用品等物資感到徬徨無助,同時也因接連收到的疫情相關資訊、公司停薪或裁員的消息而感到憂心忡忡、忐忑不安。

面對排山倒海的負面情緒,我們如何仍能享有幸福愉快的人生呢? – 這從「心流」體驗講起。

何謂「心流」

「心流」(Flow) 一詞是由正向心理學家Csikszentmihalyi 於1990年提出,指的是個人透過專心致志地從事一項活動,從而達至欣然自樂的「忘我」境界。Csikszentmihalyi 早期訪問過從事不同職業或興趣的人,例如登山愛好者、音樂家、舞蹈家、畫家等等,讓他們形容從事所愛活動/工作時的心理狀態。結果發現有以下的共通點:

  • (1) 快樂不知時日過 – 他們彷彿超越時光;
  • (2) 專心致志 – 彷彿忘掉自我,自身與當刻環境融為一體;
  • (3) 過程具有挑戰性,但仍會廢寢忘食、樂之不疲地完成;
  • (4) 認為自己已達至最佳狀態、發揮得「極至」。於是他便稱這些人當刻已進入了「心流」狀態。在我們家喻戶曉的名人當中,米高安哲羅 (Michelangelo) 於梵蒂岡西斯廷教堂 (The Sistine Chapel) 繪製《創世紀》(Genesis) 和愛因斯坦 (Einstein) 研究《相對論》(Theory of Relativity) 的過程便很可能是一種「心流」狀態。
  • (5) 即使不用任何外來的獎賞 (reinforcement),個人仍願意參與該活動 – 這是一種內生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
  • (6) 工作的挑戰性 (challenge) 與個人能力 (skills) 匹配以及成正比關係。

加上,如下圖所示,相當程度的挑戰性和能力是達至「心流」狀態的不二法門,只要兩者不吻合,我們只會感到毫無興趣 (apathy)、沉悶 (boredom) 或憂慮 (anxiety)。Csikszentmihalyi 相信,「心流」便是我們幸福快樂的泉源。因為進入心流狀態時,我們將一切煩惱拋諸腦後,只投入在活動當中。

「心流」體驗 - 在顛沛流離的時代,過幸福充實人生的關鍵元素 3
心流需要技能和挑戰的配合

如何進入心流?

每個人或多或少再從事某些活動時,都會進入心流狀態。所以挑選合適的活動,是非常重要的。

如欲了解自己對某活動是否會產生「心流」體驗,筆者建議大家不妨思考以下問題:

  •  您是否喜愛該活動、並且願意付出時間 (甚至金錢) 以完成? (即使沒有任何獎勵)
  •  從事該活動是否讓您常常覺得時光飛逝,有一種「吓! 乜原來已經咁晏啦!」的感覺?
  •  與別人談論自己從事該活動時,自己是否會覺得有自豪感 (註: 這裡指的不是驕傲,而是對自我的肯定)、或一種不能言喻的滿足感?

「心流」的好處及應用

「心流」體驗包含了 (但不限於) 以下的好處:

正向的情緒體驗 (positive emotions) – 參與所喜愛的活動而達至「心流」狀態時,除了會產生愉快的情緒外,由於專注力絕大部分轉移到工作上,您的煩惱及其他負面情緒亦會拋諸腦後。

提升工作效率及表現 (improved performance) – 一項研究顯示,普遍企業員工在上班時,「心流」狀態只佔整天上班時間的百分之五。然而,當這個比重提升至百分之十五時,員工的生產力 (productivity) 便會提升一倍!

創作力的提升 (improved creativity) – 在「心流」狀態時,由於個人暫時會把日常的雜念和其他束縛卸下,靈感(inspirations) 及創意力 (creativity) 將會大大提升,這是創新 (innovations) 的一大條件 (e.g. 如作曲家、畫家)。

驅使進步 (fostering skill improvement) – 「心流」狀態會驅使個人在困難和挑戰下仍然保持再接再厲、迎難而上,造就個人的技能突飛猛進。如果把「心流」理論應用到教學層面,教師和家長可以為學生和子女的嗜好(當然是正面和有益身心的) 漸漸提升難度,但同時提供額外資源加以輔助,讓他們能在某知識或技能範疇內卓然有成。例如孩子喜愛數學,於是便鼓勵他們嘗試挑戰更深程度的習作題目 (甚至奧數),但同時又給予適當的指導和正面的回饋 (positive feedback)、循循善誘 (這跟Vygotsky的「近側發展區」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

「心流」不等於 「上癮」

看到這裡,思路清晰的您或許會提出以下質問: 既然「心流」狀態的人會廢寢忘食地投入活動,這不就是「上癮」(addiction) 嗎? 誠然,兩者的描述確實有相似之處,然而後者定義上的著眼點是 (1) 耐受性 (tolerance) – 每次參與某活動 (e.g. 賭博、濫用藥物) 時都需要把份量或劑量提升 (incremental increase),才能獲得同等「效用」; (2) 解癮癥狀 (withdrawal symptoms) – 當停止該活動時,身心會出現一連串的不良反應 (如冒冷汗、緊張、腸胃不適); (3) 由於過份參與該活動,導致個人在學業、事業或社交層面上出現負面影響。故此,希望大家能透過以上資訊辨別「心流」和「上癮」。

最後,筆者想帶出,幸福其實並不是一種奢侈品 (看似老生常談,但對因參與反修例運動而付出或犧牲了的手足義士們來說卻另當別論)。希望這小小的錦囊,能成為在這風馳雨驟的日子為您帶來半刻寧靜和歇息的一道簷篷。

參考資料及延伸閱讀

Admiraal, W., Huizenga, J., Akkerman, S., & Ten Dam, G. (2011). The concept of flow in collaborative game-based learning.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7(3), 1185-1194.

Csikszentmihalyi, M. (199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 York: Harper-Perennial.

Lee, E. (2005). The relationship of motivation and flow experience to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in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166(1), 5-15.

Seligman, M. E., & Csikszentmihalyi, M. (2014).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In Flow and the foundation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 279-298). Springer, Dordrecht.

陳自強. (2018). 正向教育與大專學生的全人精神健康. Journal of Youth Studies (10297847)21(1).

Lo’s Psychology. (2019). 《心流理論 Flow》: Retriev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lospsychology/photos/a.458599831313171/749661225540362/?type=3&theater

在時代活好。我們為有所追尋的你設立 MindForest 社群,助你鞏固自身、刺激思考、遇強愈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email":"Email address invalid","url":"Website address invalid","required":"Required field mi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