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初戀總是難以放下?原來「蔡格尼效應」在搗亂! 2

為什麼初戀總是難以放下?原來「蔡格尼效應」在搗亂!

6 9 月, 2020 in 心理學, 愛情心理學

Nic @ 樹洞特約作者
  • 蔡格尼效應
  • 放下

「初戀總是難以釋懷?」

「耿耿於懷從前的愛?」

「得到了就不珍惜?」

這正是「蔡格尼效應」在你的心裡搗亂。

什麽是「蔡格尼效應」?

什麽是「蔡格尼效應」?先來個熱身選擇題:對於一件尚未完成的事情,與一件已妥善處理好的事情,哪件事情的印象會來得比較深刻呢?答案是前者。當我們已經完成一件事,心神就會變得鬆懈,關於這件事的記憶也就隨著完結而迅速被淡忘。相反,當面對未解開或解不開的問題時,我們會想盡千方百計去解開問題找出答案,正如面對手頭上未完成的工作,就會一直堅固地潛藏在大腦裡。這種對於解決未遂的深刻印記心態稱爲「蔡格尼效應」(Zeigarnik effect)。

心理學家蔡格尼克(Bluma Zeigarnik)進行過一項記憶實驗,受試者需要根據指示完成22項簡單任務,當中A組受試者會在毫無打擾下順利完成所有任務,而B組受試者則會不規律地被打斷而無法完成所有任務。在實驗的最後部分,兩組受試者會被邀請憶述剛才的任務。實驗統計顯示,B組平均可回憶當中的68%,A組則只能回憶43%。其次發現是,在B組當中,受訪者第一個會即時想起的任務,回答「未完成的任務項目」比回答「已完成的任務項目」多出5倍。蔡格尼克通過實驗結果發現,一些未完成的事情·會留存在記憶中,久久未能擱下,形成「未完成反而更深刻」的耿耿於懷,而已完成的就獲得了滿足感,認爲此事已告一段落,不再有强烈的記憶動機,因而變得輕鬆不太在意。

原來很多人心裡會潛藏著一股「完成欲」,要做的事一日不完結,一日都不會得到解脫,好像有一塊大石頭壓在心上。網上有個故事是這樣流傳的:有一位作曲家很愛賴床,他的妻子爲使丈夫起床,於是在鋼琴上彈出一組樂句的頭三個和絃,作曲家聽了便即輾轉反側,不得不爬起來將最後一個和絃彈完,完成他腦海中認爲未完成的事。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這種「蔡戈尼效應」老是常出現,譬如電視劇會刻意將切割每集的尾聲爲故事高潮或高懸疑性,誘使你下集繼續收看以完成你心中未完成的故事;一開始了拼圖、編織冷頸巾,就恨不得一口氣把它砌完成、織完成。

心有遺憾的初戀令你大腦認爲是未完成的事情

對於一段曾經無疾而終、心有遺憾的初戀或前段感情,這些你認爲「未完成 / 未成功的事」,往往佔據大腦中一席活躍位置,即使事隔多年後,還是會想起這個人,回憶一旦被搜索便會迅即接通,越想就越心有戚戚焉,甚至會有「如果當時…,我們或許會…」的假定幻想。因爲現實是殘酷的,於是人總是喜歡在幻想中因循自己喜歡的方向發展,將假定幻想都變成很美好的童話故事,你會「以爲」可以跟這個人繼續下去、「以爲」這個人是完美無瑕的,到最後自己也分不清哪個部分是真實記憶、哪個部分是被美化的幻想記憶,形成「初戀是美好的」或「想回到從前挽回那段遺憾的初戀」等耿耿於懷的假象。那不一定是初戀,而是任何一段你曾經認爲未完結、未成功、有遺憾的前段感情往事。

人的記憶未必有錯,但一定會存有偏差。你懷念的那個人和那份感覺,或者只是從前真實記憶與現在美化幻想的crossover,換句話說,那絕對不會是真的。一直忘不了前人前事,會讓你無法一心一意地專注享受現在擁有的,這才是真實的存在的。最好的辦法是,每當結束一段感情,就跟自己、甚至跟對方來個好好的告別儀式,不讓任何疑問或遺憾絆纏,好讓自己的大腦和内心都接收到「這段感情已close file」的强烈訊號。未能在結束感情後馬上灑脫地做到也屬人之常情,那就在你任何時刻覺得ready的「現在」去進行吧,鼓起勇氣多年見的他/她,一起吃個飯作個結案陳詞,徹底解除潛在你心中的「蔡格尼效應」。

與其任由那座睡火山冷不時地敲動你心房,倒不如拿回主導權將其變爲死火山,好好讓過去的事圓滿完結,才是讓現在過得更美好滿足的秘訣。

在時代活好。我們為有所追尋的你設立一個社群,助你鞏固自身、刺激思考、遇強愈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email":"Email address invalid","url":"Website address invalid","required":"Required field mi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