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個話性格「內向」就一定代表唔好? 2

邊個話性格「內向」就一定代表唔好?

18 8 月, 2019 in 性格心理學, 心理學

恆真@樹洞特約作者

當家長們發現孩子的成績單下方出現「惟性格稍為內向」的評語時,自然難免擔憂孩子的社交發展是否嚮起了警號。在我們身處的香港,我們往往容易會把「內向」的學生聯想為「被動」、「不受別人歡迎」或「不擅交際」,並會鼓勵「內向」的學生們多點參與群體活動、結識朋友,以擴闊社交圈子。簡單來說,「內向」一字通常帶有貶義,而社會大眾往往把「外向」視之為常態 (norm),視之為值得模仿,是較為理想的性格。筆者在此並不是想駁斥或批評這些普遍看法,而想從腦神經心理學 (neuropsychology) 的角落去解釋「內向」及「外向」性格的現象及成因。

心理分析大師 卡爾·榮格 (Carl Jung) 根據不同人獲取心理能量的方法來區分「外向者」 (extrovert) 和「內向者」 (introvert)。前者傾向透過與外部世界 (external world) 接觸而獲取能量,而後者則主要透過連繫自我內在世界 (internal world) 的想法 (thoughts) 和感受 (feelings) 等,藉此得到能量。而每個人都位處一個外向 – 內向維度 (extroversion – introversion continuum) ,有的人較為接近外向或內向的一方,而兩者亦沒有好與壞之分。隨著腦神經探測技術發展,科學家們嘗試以腦部結構及運作的角度去理解內向者和外向者的行為差異。

全港首個心理科技 App。

MindForest 運用心理學與人工智慧的研究成果,助你逐步建立強韌心理、行動力和優質生活。

app

首先,不同的外在環境會為個體帶來不同程度刺激 (stimulation),從而身體釋放不同份量的多巴胺 (dopamine),一種能為我們帶來能量的神傳遞物質 (neurotransmitter),而適量的多巴胺能使個體在最優化的狀態下運作。內向者腦部的多巴胺神經路徑 (dopaminergic pathway) 對多巴胺的反應度較高,意思為只要少量的多巴胺已經足夠帶來許多的能量以維持最優化的心理狀態。故此,內向者一般傾向獨處、喜歡與少數人接觸。相反,外向者由於其多巴胺神經路徑對於多巴胺的反應度低,故此他們傾向處於人多地方,進行較多社交活動,並接觸較多外來刺激(如一邊聽音樂一邊溫習),以獲取更多的多巴胺來達至最優化的心理狀態。換句話說,一旦內向者接觸過多外來刺激(如位處人群、高昂的音樂),他們便受到過份刺激 (overstimulation),表現狀態便會隨之下降,這並不是最理化的狀態。故此,他們較嚮往獨處及寧靜的環境。

作為心理輔導員,了解學生的外向 – 內向維度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要評估學生的性格是否影響到其正常生活、學習及社交。外向及內向性格本身均有其優勢,故此心理輔導員強調協助當事人認識自我、發掘每個人的內在資源及潛能以迎接人生不同階段的任務和挑戰。

資料來源:

Eve-Cahoon, H. (2003). Understanding the introvert preference.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42(5), 191-193.
Mcmanus, M. R. (2018, September 10). Introvert and Extrovert Brains Aren’t the Same.

(本文曾於2018年10月15日在「輔仁媒體」上傳,請按此查看原文)

在時代活好。我們為有所追尋的你設立 MindForest 社群,助你鞏固自身、刺激思考、遇強愈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email":"Email address invalid","url":"Website address invalid","required":"Required field mi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