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和靜觀近年在社會開始興起,各式各樣的課程與活動如雨後春筍。而且,正念和靜觀的課堂內容非常相似,的確很容易會混淆兩者。究竟正念就是靜觀嗎?讓本文為你解說一下。
「正念」之所以容易和「靜觀」混淆,是因為「正念」有兩種意思。正念等於靜觀,也不等於靜觀。視乎你所說的「正念」是那一種正念。
第一種正念:等同心理學界的靜觀,只是地區翻譯之分
第一種正念,即是「靜觀」,或英文的 mindfulness。在上世紀的 70 年代,Jon-Kabat Zinn 等人受到佛學哲理以及修行手法所啟發,逐漸把這些手法融入到科學研究與心理治療的範疇當中。這種正念的誕生,是一個逐漸的過程,由無數的心理學家進行嚴謹的研究、以邏輯理性逐步修正理論,時至今日在世俗社會最常聽到的正念或靜觀。正念得以流行,因為有大量的科學研究支持練習正念能增進專注力、情緒管理、同理心等心理質素。在治療抑鬱症或作企業培訓提升員工效率功效顯著。
那為什麼會有兩個名稱呢?這看來是地域偏好的分別。在香港慣用的翻譯是「靜觀」,在其他華語地區則較多使用「正念」,但其實是指同一樣東西。比如說這本《正念:八週靜心計畫,找回心的喜悅》就是台灣出版的靜觀書籍,作者出自心理學背景,所說的明顯不是佛教的正念。不過基於地區用詞偏好,台灣出版商用了「正念」一詞,但如果在香港出版,很可能會變成「靜觀」。
而澍洞所推廣的,也是這種「正念」。至於當中具體內容是什麼,可以參看【靜觀是甚麼?風靡 Google、Goldman Sachs 的心理訓練】一文,在此就不重複了。
第二種正念:佛學中的修心方法
如果使用「正念」這詞語的人或機構本身有佛教背景,那他們所說的很可能就是另外一隻「正念」了(例子)。這種正念英文譯作 Right Mindfulness,是佛學修行手法的一部份。「正念」一詞, 源於佛學中的「八正道」,意指八種修行以達致「涅槃」,即脫世間一切苦的境界,分別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而正念是其中一種,「正念」一詞在佛學下的應用和心理學界的着眼點有所不同:它不是一套獨立的修心方法,而必須配合其他七正道以致悟道。現代心理學界中的「正念」雖然受佛學中的「正念」所啟發,但因為旨趣不同所以修行手法上也大相逕庭。
那佛教中的「正念」內容是什麼呢?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嘗試做了些網上研究,也和不少人談過,但我始終不是佛學專家,只好當個人意見分享一下,供大家參考。當中我認為比較可靠,也常常看見的解說方法是以【四念往】解釋正念,即是透過循序漸進的訓練,學習把的專注力放到身(身體的感覺)、受(情緒感受)、心(念頭和思想)、法(事物本身的性質)四個東西上面,並藉此達到修心的目的。因為澍洞所推廣的,是非宗教版本的「正念」。所以如果希望學習傳統佛學意義下的「正念」,還是找有佛教背景的機構會比較好。例如在香港有慈山寺等機構,致力推廣「正念」。
感謝分享,我也一向以為彿教談的正念跟我所認知的正念一樣。
謝謝你的文章,我最近也在追求修行的方法,令自己做事更集中。但我有些疑問,靜觀(或者正念)和冥想哪一個對我的集中力更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