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惑的種子在失落的夜裹被淚水灌溉長大。終於,我從那結出來的一朵白花裹看到一個臉孔,一個練劍擊的女孩苦着臉。她不想再強逼自己不間斷地上堂。
請你相信我,我從來就不是個會輕言放棄的人,反骨的血液在每一條動靜脈裹流淌。「你說我做不到,我偏要做給你看。」加上這個圈子對每個學徒「硬淨」的要求,我對自己堅持了三年,還是挺自豪的。
直到有天發現,自己可能掉進了沉沒成本偏誤裹,而學會接受與放手,可能是避免繼續沉淪到悔意裏的解方。
你有聽過沉沒成本理論(The Sunk Cost Fallacy)嗎?
沉沒成本(Sunk Cost)原是經濟學與商業的會用到的概念,意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第一次認識這個概念是在一本叫做思考的藝術的書裹 ,這個理論告訴我們 人不應該留戀過去。書中用的例子是,假如你看到一部爛透了的電影,被悶透的你打算中場離開,豈料你老婆卻回答:「花了30歐買的電影飛,現在就離場那也太浪費了。」結果陪老婆看電影的你賠了金錢又賠了時間。
要發現沉沒成本偏誤也挺容易的,只要留意magic word「唔抵。」「好嘥。」「宜家先黎退出?」在香港,打工仔用時間換取金錢,很多時候「時間=金錢」還是成立的。
「讀咗兩年先黎轉系,好嘥。」
「你學咗咁耐小提琴宜家先唔學,咪好唔抵。」
「你同佢都一齊咗七年,宜家先黎講分手?!」(沒錯,愛情就是經典例子)
聽過的例子還涉及更廣的層面,例如電影《戰雲密佈》中提及美國在越戰期間繼續參戰的原因:明明打定輸數,卻因為已犧牲了許多年輕人的性命,礙於國家面子而選擇繼續出兵。
有些人陷入沉沒成本偏誤的機會比其他人高,MBA智庫中提出以下原因:
- 一.初始投資,亦當事人一開始投入的時間與金錢多寡。初始投資愈高,就愈難從行動之中抽身而出。
- 二.情境性因素,亦即決策者認為自己對計劃或行為不符理想時的責任感。如果決策者自認要付上較多負責,沉沒成本發生的機會亦愈高。但這個關聯性在心理學家之間仍有待商榷。
- 三.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同時亦是事件發展得不可收拾/當事人泥足深陷前,讓他們可以及時抽身的決策保衛機制。
那麼,我們應如何避免沉沒成本偏誤?
剛才提及,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是一種自我控制措施,亦即「Plan B」,。例如有野心的年輕人望創業,面對有限的時間與資金,他們必須為自己訂立期限及財政預算。例如一年內要out-reach 到多少顧客,每月要賺取多少營利。如果在期限及資金限額內未有獲得預期結果,便要考慮改變策略或退出。無論是個人事業、興趣發展抑或關係,為自己的行動設定限期及Plan B看來也是聰明的一步。
最後引本書作者魯爾夫‧杜伯里(Rold Dobelli)(2013)的話:
為了完成某件事而持續加碼,可以基於其他很多好的理由,但千萬不要執着於這個原因:你已經投注許多時間在上頭了。
人面對選擇時,會因為經驗與知識增長而改變取態。有時,「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並不可恥,因為那表示,你要從沉沒成本的沼澤地抽身,回到乾爽的陸地上,再選擇如何邁進另一個未知裹去。
為自己設立一個期限,如果在限期內你的努力沒有得到回報,就果斷地與事或人分手吧。善待你的時間。
Dobelli, R. (2013) The Art of Thinking Clearly. Har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