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是先天或後天? 同理心能拯救世界嗎? 2

善良是先天或後天? 同理心能拯救世界嗎?

2 9 月, 2022 in 未分類, 心理學

樹洞香港 TreeholeHK

近年有愈來愈多的慈善機構被捲入風波。有捐款人發現助養兒童的近照錯漏百出,甚至出現「返老還童」;又或者嘗試尋找受助人,卻發現相中人從未收過任何善款。這些醜聞均在網路上引起掀然大波,網民皆怒斥其尸位素餐、藏污納垢。群眾的憤怒源於同理心被濫用牟利,捐款人往往是因為看到宣傳影片中兒童的慘況,體會到他們的痛苦不假思索便選擇資助,但最終善款卻不知落入誰人囊袋。我們似乎認為同理心是道德良善的體現,這種欺瞞的行為踐踏了人性並使我們憤怒。這亦讓我們反思同理心在我們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到底同理心是否如我們所認知的那麽美好?《失控的同理心》作者保羅.布倫(Paul Bloom)指出,我們可能需要用另一角度看待同理心。

重新審視同理心

要分析同理心,我們要先為同理心立一個確切的定義。同理心是指將自己代入目標,感受他人的處境和情緒。過往的道德教育告訴我們,同理心是我們對他人行善的根本原因。人自然地會較關心自己的需要和欲望,最在意的莫過於自身的喜樂與痛苦,而無可否認這是我們賴以生存的一種本能,我們不會無故關心他人。

同理心的存在讓我們感受別人的情緒(這並不單是一種語言修飾,如下文所述,我們是真確地「得到」了別人的情緒),別人的難受變成自己的難受,我們才會選擇關切他人。例如我們之所以會維護性權益,某程度上是因爲我們進入了被霸凌的同性戀青少年、強暴受害者的內心世界,感受他們的痛苦與悲哀,儘管未有切身體會過但仍會感到憤怒而挺身而出。

筆者不否定同理心帶來善行的可能性,然而從邏輯學的角度,一件美好的事物固然會帶來美好結果,但帶來美好結果的事物卻未必一定是美好的。好比一支槍可以用以保護平民,但被極權所用亦可以欺壓平民,我們不因槍可能帶來的好處而認為槍是善良的,只會認為槍是一件中性的工具。《失控的同理心》一書亦提出類似觀點,認為同理心應同樣被視為中性產物。

作者先從神經科學的角度分析,提出同理心並非我們所想像的一種高尚的道德思考方式,而僅僅是一種生物過程(Biological process)。研究發現,當我們目睹他人的體驗時,不單我們的視覺皮層(Visual cortex)會被驅動,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s)亦會不分敵我地運作,彷彿我們親身經歷一般。換言之,我們在同理別人的體驗與自己經歷相同的體驗時,腦部會啟動一模一樣的迴路。(vmPFC)

更有心理學家發現同理心是先天存在且潛意識地執行,而非通過我們的思考主動激發。安德魯.梅哲夫(Andrew Meltzoff)及其研究團隊通過實驗發現,當觀看另一個嬰兒被人摸臉的錄影時,嬰兒腦內同樣出現被摸臉的神經反應。隨年紀漸長,嬰兒甚至會模仿周圍成年人的臉部表情,可見即使未受過任何道德教育,嬰兒腦內已經存在同理機制。同理心源於腦神經的自然律動,是一種反射動作多於經深思熟慮後的舉動。

當觀看另一個嬰兒被人摸臉的錄影時,嬰兒腦內同樣出現被摸臉的神經反應。
善良是先天或後天? 同理心能拯救世界嗎? 5

基於這種生物性,中立的同理心並沒有提供動力讓我們做好事。鏡像神經元將情感加諸人心,但這不代表人會因此採取積極行動,即感受到他人的負面情緒而選擇通過善行作出改變。

作者舉出一個有趣的例子:納粹德國期間一位女性住在集中營附近,從家中便能看到裡面慘絕人寰的景象,於是這位女士寫信慷慨陳詞,要求將場地轉移到她看不見的地方。相較於伸出援手,人同樣可以因為厭惡這些情緒而選擇逃避。只要遠離同理對象、拒絕目睹慘況,鏡像情緒自然會隨之消失,亦即世人所言「平庸之惡」。

反之,同理心甚至可以成為罪惡的誘惑。強姦犯之所以犯案,一方面是為了滿足性慾,但更有可能是通過同理機制感知到對方的悲憤絕望,並以對方痛苦從中得到快感。

由此觀之,同理心之效僅限於將他人心智體驗投射於自身,成為看得見且明顯的存在被我們所覺察,本身並無善惡之分。有別於過往認知,同理心只是作為人類的一種認知、理解他人以交流的方式,並非真正的道德驅力。

同理心是魔鬼?

明瞭同理心的本質,我們就會發現,一如其他心理機制,過於依賴甚至濫用同理心會招致惡果。對個人而言,過多地同理他人會耗竭心靈。相信大家都曾有以下經歷:有朋友受情傷所困找你訴苦,無非是抱怨對象的不是和「放負」。神奇的地方在於明明受情傷的並非自己,一頓口沫橫飛之後連你自己都開始覺得焦躁和疲憊,被朋友的負能量傳染。這正正是因為我們在關懷他人時,自然地以自身代入他人,通過體驗他人情緒來理解從而幫助對方。我們會因為同理心而被迫不斷接收他人的情緒,而人的心智容量有限,長久之下自然會覺得困乏且難以忍受。保羅.布倫詢問了身邊的心理諮商師朋友,發現他們也有相同遭遇,本身同理心較強的人進行這類工作顯得特別吃力,可見即使專業人士亦難逃同理心的掌控,體驗他人心智的能力反而成為自身負累。

我們會因為同理心而被迫不斷接收他人的情緒,而人的心智容量有限,長久之下自然會覺得困乏且難以忍受。
善良是先天或後天? 同理心能拯救世界嗎? 6

失控的同理心甚至可以干涉整個社會的運行原則。同理心的運作就像一盞聚光燈:當我們在同理一個人或者特定群體的時候,整個內心都被他們的情感所填滿,只能夠關注當下的同理對象而忽略了大體。作者指出,同理心固然可以將我們的注意力投射在需要幫助與關懷的地方,例如近年有越來越多媒體報導和披露罕見病患者的慘況,大眾同情他們,給予捐款並敦促政府作出政策改善。但很多時候我們所同情的苦難者不過滄海一粟,有更多我們未有同理的人承受了更多的苦痛,同理心的聚光燈使大眾看不見光線以外的黑暗,基於同理心的行為甚至可能侵害其他苦難者,釀成道德上的不公 (Johnthan Hadit Flaovr)。

丹尼爾.巴特森(C. Daniel Batson)進行了一個實驗,告訴受試者有一位名為雪莉的女孩罹患絕症,正排隊等待治療並讓他們觀看她的訪談片段。當問及他們會否將她調動到名單較前面的位置,多數人傾向將她的順位往前移。

但排除同理心的影響,我們不難想到排名在雪莉之前的也是痛苦的病人,他們排在前面的原因正是因為他們較早提交申請,又或者病情較嚴重而獲得優先權,他們生命的重量絕不比雪莉輕。受試者的偏頗破壞了公平的排隊機制,更可能褫奪他人性命。同理心的力量超越了公正性——一個普羅大眾所認可的社會原則,導致一個違反道德的決策。

盲目的同理心可以釀成紛爭。同理心本身就蘊含了個人偏見,對待不同的對象,我們的同理心會展現強弱之分,例如我們同理自己的親人多於陌生人、同性多於異性。我們對與自己處於同一群體的人更照顧、偏袒,對外人則否。我們不需否定這些偏見的合理性,但也不得不承認以這些偏見作為行事標準極不可靠。

近日的「瑜伽女」爭議某程度上就是同理心惹的禍。我們可能會認為是部分人欠缺同理心,無視死者的遭遇及其親屬的情緒故顯得冷血。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即使有多欠缺同理心也不至於偏激至此,這種無緣故的憎恨情緒理應另有源頭。同理錯誤的對象塑造極端思維,偏激的網民選擇過度同理一個不完全真實、被女性欺壓的男性形象,情感擊潰邏輯因而作出不理性甚至侮辱女性的言論。同理心的差別待遇在社會生活中隨處可見。

這種偏頗亦延伸至國族身分。一個成功的國家往往離不開穩固的集體身分認同,而無可否認這種群體身分是必要的——它是社會資本的重要基石,基於共同的身分群體內的個體建立彼此的基礎信任,社會活動才能得以進行。而群體身分亦會讓他們變得較親近,然而這種特質有時候會為極權所用以鞏固權力,例如他們可能通過誇大、扭曲歷史來製造假想敵,以各種宣傳手法凸渲染昔日國人被假想敵摧殘的苦痛,以同理的苦楚蓋過暴政之苛,甚至製造極權統治的正當性,讓國民心甘情願地受其擺佈,甚至言聽計從。某強大國家的「戰狼式」政治行為正源於此,扭曲的同理心使人在他國遭難時歡欣鼓舞、遇到些許批評時惱羞成怒。苦難固然存在,但要以先烈之難為後世之苦,那是何等的諷刺!

結語:用理性點綴同理心

面對這樣的同理心我們又應該如何自處?《失控的同理心》一書指出理性是我們感性錯誤的最終解藥。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以理性作主導,受同理心驅使前多運用理性思考,反思舉動可能帶來的結果,就可以避免它把我們帶到錯誤的方向。以文首所提及的捐款事件為例,捐款人正是通過審視照片、繼續追查而得見端倪。

同理心的弊端未使它乏善可陳,雖然它並非善心的源泉,但能觸動人既存的善念,甚至可能是康德所言普遍性道德原則的實現基礎,同理心與道德仍然相輔相成。我們無需因噎廢食,而是應該探尋運用同理心的正確方法。用理性點綴同理心,不被泛濫的情感所惑,以理性輔佐感性,以感性啟發善行,我們就能實現善良的同理心。

參考資料

Meltzoff, A. N., & Moore, M. K. (1989). Imitation in newborn infants: Exploring the range of gestures imitated 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5(6), 954-962.

G. Rizzolatti, C. Sinigaglia: Mirrors inthe brain. How our minds share actions and emotions. (2008). Schweizer Archiv für Neurologie und Psychiatrie, 159(08), 517-517.

Bloom P. (2016). Against empathy : the case for rational compassion (First). Ecco an imprint of HarperCollins.

我們的服務

課程

課程

深入淺出的心理學線上及實體課程,提升自我。

MindForest App

MindForest App

運用心理學與人工智慧的研究成果,助你面對生活的每一刻挑戰。

社群活動

社群活動

一系列的社群活動,凝聚不甘原地踏步,嚮往結伴成長的你。

企業培訓

全面的人才培訓與發展方案,為你締造長遠的企業發展。


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

全面及實證的心理治療及輔導服務,疏導情緒。

ForestGuide 諮詢

ForestGuide 諮詢

一對一諮詢服務助你描繪人生藍圖,找到前進的力量與方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email":"Email address invalid","url":"Website address invalid","required":"Required field mi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