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iberate-practice

IQ 天賦並非一切,用功決定成就之刻意練習 – 下

30 10 月, 2019 in 心理學, 社會時事

迪奇木 @ 樹洞特約作者

「神以前都係人,自從佢做到人做唔到嘅嘢,佢就成為咗神。」

頭文字D – 啊木

借《頭文字D》一句電影對白,如果今日你開個價,去買一個由人變神嘅秘訣,你會出幾多錢?我計過,其實唔算貴,你都俾得起,分分鐘乞衣都俾得起,特別喺21世紀呢個時代,爭在你肯唔肯比。

將一個平凡人推上神台的故事

《刻意練習》的作者Anders Ericsson覺得大腦其實同肌肉一樣,只要搵到適當的方法訓練,大腦就可以做到很多出色的事情。

在書的開始,Ericsson 紀錄了一個為期兩年的實驗,每星期到實驗室進行數次長達一小時的記憶練習。實驗目的很簡單,試著找出實驗者在短時間內能記得多少個數字,然後通過持續練習,找出普通人可否突破瓶頸做到超乎常人的事情。

實驗的內容是每一秒會讀出一個數字,實驗者就需要嘗試記住組成的數字串。對於香港人而言,記得八個數字應該不算是難事,而Ericsson 的實驗對象在頭幾次的實驗也只是徘徊在10個數字附近。但經過四個月的練習,成績躍升到一次能記得15個數字。最終兩年後完成實驗當天,記得到82個數字。背後的故事並不神秘,只是很難很難,但卻合乎想像。

練習有三個要訣:專注 Focus、反饋 Feedback、糾正 Rectification

專注 Focus

有清晰及有目的訓練目標。漫無目的地練習只會使你身心沮喪,苦苦不見成果下放棄繼續訓練。

反饋 Feedback

即是犯錯的時候,有導師會指出錯誤及提供正確的方法。反饋不一定由導師/教練指出,也可以由自己給予自己反饋。例如電競選手要得到反饋則很簡單,只要重播當場的賽事,不斷回看自己犯錯的畫面便算是一樣反饋。

糾正 Rectification

當掌握自己的錯誤,便開始制定和思量新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你會質疑:如此類推,不斷重覆,便可練成神功?

實驗者也是個普通的心理學系學生,但結果顯示即使同一套訓練方法,用於不同受試者身上真的會出現不同結果。有一位實驗者在達到30個數字的時候,遇上了瓶頸,但久久沒能找到方法突破,然後就選擇了放棄。作者指出記得82個數字創舉的實驗者也常遇到瓶頸未能夠突破,但他的選擇是傾向思考不同方法嘗試,尋求新的突破口。

Ericsson 在書中直言,達成創舉其實與他的背景有很大關係,也表示自己實驗成功有一定程度的運氣,因為實驗者者其實是個長跑的愛好者,面對瓶頸時,有一定的韌力和耐性支持,所以實驗最終由預期的幾個星期延續至兩年,並達成了當時前所未有的創舉。

心理舒適區 Comfort Zone

Ericsson 的實驗設定非常有趣,若某次的練習失敗,則會向後倒退兩個數字,讓實驗者再嘗試。如此的設定對實驗者的心理其實有很大的幫助,我們在制定訓練計劃的時候都可以嘗試使用。

因為人對於從未做過的事情,腦袋會感到很不舒服,有著很多抵抗,例如大腦釋出一些信號:

「我覺得自己做不到。」

「我從未試過跑這麼遠。」

「這個很難,我辦不到的。」

因此將練習目標退後兩個數字,目的是讓實驗者退回自己的舒適區內,建立起信心後,再向前邁進,擴大自己的舒適區,在不斷衝擊新的目標時,不會累積太多挫敗感的訓練設定。

除此之外,胡師傅的:「俾啲掙扎。」確有其精秒之處,因為俾太大的掙扎,大腦只會感覺到極度痛苦,換來的結果只有積極逃避。例如,初初健身的朋友,若缺乏導師指導,一落場心頭太高,不斷舉這個,練那個,目標要一個月內練出人魚線云云。一來身體很容易受傷,二來太大幅跨越大腦的舒適區,就會使到過程極度痛苦。「循序漸進」和「俾啲掙扎」能使身體緩緩適應,接受現狀,建立起更大面積的舒適區。


因發夢而耽誤寫作,拖稿甚久,特設番外篇 -【無師自通,神級英文點樣練】

富蘭克林在年輕的時候,很羨慕其他人能夠寫出優秀嘅文章,而自己卻缺乏導師指導寫作。所以他乾脆將當時的雜誌《The Spectator》當作教材,展開了「自己寫文自己教」的旅程。

一開始的時候先「觀察」,他勾選了幾篇自己喜歡的文章,加上簡單的注釋,好讓自己能夠回想起大意。如果自己忘記了文章某些句子的措辭後,就嘗試用自己的文筆,以最相近的方式重寫句子。然後就是反饋和糾正,他會將自己重寫的句子,再對比《The Spectator》的原文,思考自己與其他作家在表達同一事件時的用詞、表達和描寫方式。這種不斷找出錯誤,然後改正的過程,使到富蘭克林的寫作功力進步神速。

Ericsson 指富蘭克林後來創造了出一個練習變體,幫自己更有效率地練習,但不在此詳述,歡迎參照《刻意練習》第六章:沒有導師怎麼辦。

番番外篇 -【小作實驗篇】

整本書將刻意練習的概念寫得非常清晰,當然要嘗試應用在生活上。小作就喺大學Exchange的時候有幸拜閱,就嘗試制定一個跑步計畫,整個model 的設計目標就是跑兩日,休息一日,每次跑步都向前推進1分鐘或者30秒。如果太累或者不在狀態,當天便慢跑並傾向記錄不變。成績由一開始只能夠跑9分鐘到最後可以堅持40分鐘。(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因為回到香港,便是另一個故事了,哈哈。)

番番番外篇 -【逆轉嘅可能性】

點解我開頭會話人人都比得起,因為個價真係好易開,可以係十年,係二十年,甚至三十年,而時間人人都有,在乎嘅係你會否願意持續地做「呢件事」,不斷地練習、出錯、再加以糾正。有很多中年人,包括自己父母都時常用腦袋退化,記憶不如以往作藉口,拒絕學習新知識。

但事實並非如此,即使人到中年,Ericsson 描述腦袋依然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記唔入腦只是長期沒有使用大腦記憶功能所致,因此用些少時間重新「Reboot」,持續練習就能恢復當年,因此人到中年,依然係有能力繼續學習。

本文上篇 – 高智商不一定帶來成功,「適當練習」才是背後的關鍵

參考資料

刻意練習:原創者全面解析,比天賦更關鍵的學習法,作者: 安德斯‧艾瑞克森, 羅伯特‧普爾

在時代活好。我們為有所追尋的你設立 MindForest 社群,助你鞏固自身、刺激思考、遇強愈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email":"Email address invalid","url":"Website address invalid","required":"Required field mi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