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靜觀書籍《心志訓練》: 心理學人- -透過靜觀,掌握屬於自己的人生 2

評靜觀書籍《心志訓練》: 心理學人- -透過靜觀,掌握屬於自己的人生

28 5 月, 2020 in 靜觀

恆真@樹洞特約作者

「唉… 面對海量級嘅工作,我總感到無從入手。」

「我通常好難先至有 mood 做嘢。本身想幾日前搞點佢,點知搞下搞下拖到依家… 頂!」

以上的陳述是你生活的寫照嗎? 如果是,那麼靜觀書藉《心志訓練》便是幫你大刀闊斧改變一拖再拖的習慣、經營自由自主人生的2020年本土必讀書。

《心志訓練》是樹洞香港創辦人Peter Chan 撰寫的書籍,內容除包含以文字詳述靜觀練習方法外,並透過不同「貼地」的比喻、歷史背景、近年的跨學科研究及應用,來闡述何謂「靜觀」,讓讀者除了能「環迴立體」、由淺入深地認識「靜觀」外,更能一嘗心理學的熱門實用知識。《心志訓練》一書與主流靜觀書籍 (同樣以中文撰寫) 不同之處,在於把「靜觀」大眾化 (secularization) 及常態化 (normalization),徹底改變傳統固有「靜觀是心理治療的一種」、「有情緒問題才需要靜觀」等的迷思。如果說心理治療是處理精神困擾的「藥物」,那麼「靜觀」便是維持我們身心健康的「營養」,而且老少咸宜、成本低廉。

貫穿《心志訓練》一書的主旨,乃「靜觀」能以科學化及循環實證 (evidence-based) 的方式幫助我們如何改變自己固有的思想及行為模式。此靜觀書籍論述邏輯性強,內容言之鑿鑿,絕對不是無稽之談。上述文首的兩句反映了「拖延症 (procrastination) 」的心理學現象,此乃當今香港人 (不論是學生還是「打工仔」) 某程度上面對的問題,它不但令你虛度光陰、停滯不前,更甚者能摧毀你的一生。筆者以往也深受拖延症的困擾,例如學習外語及編寫程式的計劃遲遲未有按計劃進行。遺憾的是,我們都深知拖延的禍害,卻不懂如何去面對它,甚至不想面對它,心理學稱這個現象為「體驗迴避 (experiential avoidance)」,這概念與拖延息息相關。舉個例子,當你打算開始練習長跑。由於你本身沒有做帶氧運動 (aerobic exercise) 的習慣,每當長跑一段時間後難免感到「氣吁吁」、「上氣不接下氣」或肌肉不適等狀況,並容易產生「很辛苦」、「想放棄」等負面感受及情緒。「體驗迴避」傾向較高的人容易因抵受不了這些負面感受及情緒,而最後選擇了「今日沒心情,明天再抽時間做吧!」,甚至半途放棄,這是十分可惜。

《心志訓練》最吸引筆者的地方是它以腦神經角度 (neuro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圖文並荗的形式闡述靜觀如何真正的改變自己。簡單來說,持之以恆的靜觀練習提升了大腦前額葉皮質 (pre-frontal cortex, 思考、專注力及自制能力的主要區域) 的功能,並加深其與邊緣系統 (limbic system,情感及動機的主要區域) 的連繫,從而我們能更有效地「驅動」自己努力不懈地接受挑戰,讓自己突破限制。從另一層面看,「靜觀」不是讓我們不再感受到負面情緒,而是讓我們即使在面對無法避免的負面感受或情緒下,我們仍能堅持面對、繼而完成我們的目標計劃。換句話說,「靜觀」的作用是減低我們的「體驗迴避」,減低嘗試新事物時所引致的負面感覺對於我們邁向目標時的威脅,幫助我們重塑自己想要的人生。當然,靜觀練習的成果絕不限於克服「拖延症」或「提不起幹勁」之類動機問題。由於靜觀練習能加深我們對身邊人和事的覺察 (awareness),減少一些慣性卻不理想 (habitual but maladaptive) 的說話及行為 (如應對上司/同事請求的方式),靜觀長遠能幫助我們改善與身邊的人的關係,以及自身的親和力。

最後,筆者想把《心志訓練》一書推薦給大家,讓大家能享有身心健康之餘,更能掌握自己的天賦與才能、經營真正屬於自己的理想人生。因為,2020年,香港人值得擁有更好!

在時代活好。我們為有所追尋的你設立 MindForest 社群,助你鞏固自身、刺激思考、遇強愈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email":"Email address invalid","url":"Website address invalid","required":"Required field mi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