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試過對不如意的人和事耿耿於懷?你有沒有因而心靈受傷,傷口又難以癒合?你有沒有嘗試忘記他們但徒勞無功?由古至今,如何放下傷痛都是無數宗教 、哲學家和心理學家的重要課題;這也是困擾無數現代人的大難題。不過,我們如何可以知道自己應該放下?想放下傷痛又有哪些技巧?接下來就讓我們了解一下心理學上有關放下一些貼士吧!
我們何時應該放下嗎?
在現今社會,堅持不懈被視為優點,是人生、事業更上一層樓的法門;輕言放棄則是壞事。不過,放下並代表輕言放棄。畢竟人生充滿挫折,有時這些挫折客觀上難以克服,而且光陰一去不返,如果我們只集中於過去的遭遇、失誤、失意、傷害過我們的人等,既無助我們進步,又使我們難受。正如心理學家 Daniel Gilbert 在其著作 Stumbling on Happiness 指出,人往往會高估當下的壞事對我們的實際影響,因為憂心未來而放不下往往對我們作用不大。在這些情況,與其過於執著,不如及早放下。
不過,我們可以如何判斷自己何時應該放下呢?企業培訓和勵志專家Tony Schwartz建議我們問自己4個問題,包括:
- 依照你的直覺,這件事不會成功/改善嗎?
- 在未來六個月,這件事對我來說有多重要?
- 在未來兩年,這件事對我來說有多重要?
- 我現在可以將我的時間和精力投放到更有趣和更有生產力的事嗎?
如果1和4的答案是「是」,或者2和3的答案「不多」,那麼我們該放下了。
我們可以怎樣放下?
人的心理本來就有應對傷心的機制,因此如果我們要學要放下傷痛,不妨先了解一下這套機制。
心理學家Elisabeth Kübler-Ross曾描述了人對待悲哀與災難過程中的5個階段,包括:
「否認」(Denial)— 拒絕承認發生挫折,假裝一切如常
「憤怒」(Anger) — 為自身遭遇而怨天尤人,還有遷怒於身邊人及我們認為應負責的人
「討價還價」(Bargaining) — 希望可以避免悲痛,例如向神說自己會悔改以免除苦難等
「抑鬱」(Depression) — 感到沒有希望和動力
「接受」(Acceptance) — 可以放下傷痛
雖然正如Elisabeth Kübler-Ross本人指出,這些階段的發生先後次序、甚至如何發生都因人而異,但我們可從中學習一些幫助我們放下的方法。
首先,了解到心靈受創後可能出現的心理變化,我們可以明白到自身所經歷的是正常的事,有助我們接納自身,讓我們日後可以放下。另外,我們可以從中明白人在經歷挫折之後,在可以放下之前, 總要一段時間消化,因此無需急於恢復正常或杞人憂天 ,因為眼前的一切失意都總可以過去,而拔苗助長反而會有反效果。而透過認識和了解每一個應對傷心的階段,我們可以更準確地評估自己的處境,從而接納自身的情緒和反應,並按此調整和協助自己應對挫折,好讓我們可以真正放下傷痛。
結語
卡爾.榮格(Carl Jung)曾說︰「不是我創造了自己,而是我發生在自己身上」 (“It is not I who create myself, rather I happen to myself”)要走出傷痛,並有所成長,我們要學會如何適當地放下;而要放下,我們不但要面對自己,更要了解自己面對傷痛時的心理及其影響,這樣我們才可作出有關自身心理的選擇。雖然了解這些心理機制、客觀面對挫折和相關的情緒不能直接使我們放下傷痛,但是這些知識和技巧指出了一條道路—一條可能我們走出挫折與哀傷,走向釋懷與成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