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性格測驗總能捕捉你的心理? 掀開神秘面紗背後的心理現象 2

為何性格測驗總能捕捉你的心理? 掀開神秘面紗背後的心理現象

23 4 月, 2020 in 性格心理學, 心理學

恆真@樹洞特約作者

近日,互聯網及社交平台上以「神準/史上最準」自詡的性格測驗網頁風靡一時,只要你完成該網上測驗 (如只輸入出生日期、回答一兩題簡單問題),繼而瀏覽自己的測驗報告時,你往往會因電腦「神機妙算」的分析而感到嘆為觀止,有一種「嘩! 這就是我,Bingo!」的感覺,甚至乎轉發該測驗工具予身邊朋友。為何我們會對此類的心理分析工具趨之若鶩呢? 接下來,讓我們了解性格分析工具的作用與其限制。

如何評估性格?

近代心理學把性格分析方法分為五大類:

  1. 訪談法 (interviews),透過與受訪者進行對話,以了解對方的心理特性。例如,對方的嗜好、社交能力、甚至乎更深遠的世界觀 (如宿命論、陰謀論信念及宇宙觀);
  2. 觀察法 (direct observation),即透過現場 (或者視像) 觀察特定對象的表現,例如教師觀察課室每位學生的言行舉止,有需要的話便會訓導有問題學生;
  3. 行為記錄法 (behavioral assessment),跟第二點相似,不過焦點放在量度特定時間內某行為出現的頻率,例如某學生於上課時擅自「出位」或「插嘴」的次數,以及心理治療師詢問求助者每天出現負面思想的次數;
  4. 評定量表 (rating scale),讓特定對象作答一連串問題 (最常見的是就每項陳述給予1至5分數),然後計算分數分佈以得出性格測驗結果,以及;
  5. 投射測驗 (projective test),透過展示一些含糊不清的影像予測試者,然後從他們的作答內容 (如看見什麼物件) 及反應時間以分析其性格。例如,在連續多幅含糊影像裡,如有人答覆不斷圍繞着「性」的元素 (如男女的性器官),這表示該人可能有被性侵犯或其他性相關負面經歷。
為何性格測驗總能捕捉你的心理? 掀開神秘面紗背後的心理現象 3
相片來源: https://takeshi0312.pixnet.net/blog/post/26216681

性格分析工具的出現源於我們對未知數的畏懼

好奇心、畏懼未知數 (fear of uncertainty) 之心,人皆有之。我們對事物的好奇心 (特別是「人」),某程度上源自於我們恐懼事物的不確定性,故此傾向尋找一個能夠準確預測未來的「法寶」。人類是群體動物,須依賴互相的交流和合作才能生存。而人們性格變幻莫測,所以我們致力希望能把眾人分門別類為不同特性,從而「預測」各類人的行為習慣及模式。故此,我們才會發展出不同的性格分析工具,例如星座性格 (Astrological Zodiac Personality Traits)、九形人格 (Enneagram) 以及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MBTI),而我們亦容易「戀上」這些工具。

性格分析工具「神準」的關鍵 巴納姆效應 及 確認偏誤

巴納姆效應

為何我們會信服這些性格分析工具至五體投地的地步呢? 其中一個著名心理現象是巴納姆效應 (Barnum effect),這所指的是人們傾向相信一個籠統、模棱兩可的性格描述,覺得特別符合自己的情况。以星座性格分析做例子,以下是某網站對巨蟹座的人 (筆者都屬於這星座) 的描述節錄: 「…記性非常好,有點情緒化,但是對自己喜歡的人非常體貼…。另外,如果巨蟹座的人沒有什特別事情,會寧願整天躲在被窩中。…」大家不妨試想一下,如果我把上述句子的「巨蟹座」三字改為「處女座」,然後再給予處女座的人閱讀,他們會有甚麼反應? 筆者相信有一部分人定會感到描述頗為吻合他們,這是由於在任何人的人生經歷中,總是會出現「記性」較平常好、或情緒較為波動、或躺臥在床而百無聊賴的時候。換句話說,這些的描述也稱不上具體和貼切。

確認偏誤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本身已經相信星座分析的效用,當我們閱讀這些描述句時,我們會傾向從生活中選取一些能符合星座描述句的事例 (即使是非常個別),從而更加鞏固本身的信念,這便是確認偏誤 (confirmation bias)。結果,周而復始,這種對星座性格分析的「迷信」便會更加牢不可破。

性格並非一個結果,而是開端

儘管經過科學化驗證的性格評估工具 (如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MMPI,Big-Five Personality Test) 能產生相對確實和值得信賴的性格報告,筆者亦不鼓勵讀者完全相信評估報告的內容,這是因為:

  1. 性格並非一成不變,俗語「三歲定八十」無疑起參考作用,但你的性格會隨着人生經歷而作出某程度的改變;
  2. 世上所有的性格評估工具都不過是把人們分成若干類別,而我們的獨特性並不是單單評估工具所能反映出來,它只是一個概括的標籤;
  3. 更重要的是,性格評估是反映你行為習慣的其中一個指標,但不應成為你生命裡的制肘

例如出現「我是內向形,本性不喜歡交際,故此還是少交朋友好了」等的想法。滴水穿石,改變始於一念之間。我個人的建議是,把性格分析結果當成學校的一張成績表好了,這至少它不會綁定你的發展,而是告訴你,透過不斷的嘗試和學習,行為習慣和能力均可改變的。

最後,讓筆者給大家一個動動腦筋的機會。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對賈寶玉有這樣的記載: 賈寶玉剛剛滿一周歲時,賈政想預測自己兒子未來的志向前途,就把那些筆墨紙硯、金元寶、書本等物,讓寶玉去抓。這個俗稱「抓周」。可是寶玉唯獨去抓胭脂粉釵之物,賈政大怒:「將來酒色之徒耳」。請問「抓周」是否一個可信賴的心理評估工具? 如否,那為什麼?

為何性格測驗總能捕捉你的心理? 掀開神秘面紗背後的心理現象 4
相片來源: https://kknews.cc/other/gj66qky.html

在時代活好。我們為有所追尋的你設立 MindForest 社群,助你鞏固自身、刺激思考、遇強愈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email":"Email address invalid","url":"Website address invalid","required":"Required field mi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