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洞香港提供嶄新的諮詢服務 ForestGuide,和你邁步向前。一起,成就心中所想。
很多人聽到心理輔導,內心就會有不同的想法及疑問。有人會覺得心理輔導是單純的説教;有人會覺得輔導只是昂貴的聆聽體驗;有人會覺得輔導只是講講心靈雞湯。
甚麼是輔導 ? 心理輔導是一門聆聽的科學
“The most basic of all human needs is the need to understand and be understood. The best way to understand people is to listen to them ” – 雷夫尼可斯
輔導工作的重點是透過積極聆聽 (Active Listening)幫助當事人在輔導過程中能夠感受及體驗那些被否定的經驗(Denied Experience)。不少當事人在工作環境中累積著許多壓力,在人際關係中出現不少情緒。那些情緒及壓力的出現某程度上是一些訊號,那些訊號會透過身體反應、感受、思想及行為傳達訊息給當事人,提醒他們可能需要休息,提醒他們需要注意一下自己的內在需求。可是,那些情緒及壓力有時候會被否定,有可能是因為表達情緒的時候會被認為是小氣的表演;有可能覺得作為成年人需要堅強面對。因此,當那些經驗不斷被否定,身心長期維持不一致的狀態,浪費過多資源,長遠會影響情緒、人際關係、工作質素甚至身體健康。受過專業訓練的輔導工作者能夠運用同理心(Empathy)理解當事人的情緒甚至那些被壓抑的感受(Repressed emotions),真正做到聆聽。我們相信心理學服務能夠提供一個不批判的氛圍,幫助您表達並接納那些你自己也難以接納的感受。我們相信這樣能讓您梳理好自己的內在世界,重新調整自己的目標及生活,發展自己的潛能,達致自我實踐(Self-Actualization)。
輔導工作是關係的藝術
輔導員的專業不只建立在輔導能力上,更重視輔導員如何建立與當事人之間的輔導關係。所謂建立關係,輔導員需要運用到真誠一致(Congruence)的態度建立一個互信的關係(Rapport)。要做到真誠一致,絕對不只是運用同理心裏的技巧。普通的同理心技巧確實可以在短時間內讓當事人感到輔導員的關懷,但時間久了,缺乏走入對方世界的真誠態度,當事人也會感到敏感;惟有輔導員都要真誠地對當事人建立關懷的態度。
走入當事人的世界從而建立關係, 有時有機會觸碰到輔導員的個人問題(Personal Issue);如果輔導員並沒有在意那些個人問題,有機會下意識錯判當事人面對的問題,未能分開輔導員的個人問題及當事人正面對的問題。以一個普遍的例子説明,一個輔導工作者在經常受到家長批判的成長環境下長大,沒有為意這個經歷的他對「家長」有很多複雜的情緒,久而久至,他對於批判亦有著不知所措的反應;在輔導過程中,當他聽到當事人受到他人的批評,沒有為意自己內在經歷的他卻做出了過敏反應,甚至比當事人表現出更擔心哀傷的情緒;當他聽到當事人提起其家長時,也下意識表達了一個憤怒的態度,然而其實當事人對其家長實際上有其他情緒。一個專業的輔導員也可能會接受個人輔導或督導,除了分開自己與當事人的問題外,亦要不斷檢討。最重要的是,輔導員也在輔導過程中學習自我關懷,面對與自己有相同問題的當事人,也可以真誠一致地關心。
“Development is not about learning how to counsel but about becoming the kind of person who can counsel.”
輔導不只是傾談
您知道輔導與傾談的分別嗎?傾談是兩個人或以上一起合作去處理兩個人的問題,輔導是兩個人合作處理一個人的問題。由此可見,輔導工作中的專業培訓十分重要。輔導工作其中一個重要原則是「兼顧社會及個案權益」,作為專業的輔導工作者,需要確保每一個個案能接受一個專業的服務,所以我們需要不斷裝備自己,學習多元手法及技巧,如靜觀(Mindfulness) 、心理評測(Psychological Assessment)等,亦要不斷學習屬於不同群體的輔導範疇,如老人輔導(Gerontological Counselling), 學校輔導(School Counselling)等。
不同輔導心理學家會發展並擴大自己的服務範疇(Service Scope),確保當事人能夠得到專業的服務。我們希望可以運用多角度的技巧及理論如心理劇(Psychodrama)及藝術運用(Art),幫助你更全面地感受自己的經歷,而非只運用單純普通輔導技巧。
輔導工作不能只有技巧
坊間有很多訓練輔導義工的服務計劃,如放榜熱線、自殺熱線及情緒服務支援熱線。課程內容多數包括輔導技巧及基本理論;我過往在統籌網絡支援服務及放榜輔導熱線的過程中,也會安排導師教授一些輔導理論及治療法,例如人本中心治療(Client-centered Therapy)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等,在安排教程及教案的過程中,有同學問我為何不只教授輔導技巧,還要包含輔導理論。
於我而言,作為專業的輔導工作者,輔導工作不能只有技巧的運用,輔導理論的學習能夠幫助我們洞悉當事人的狀況,並評估當事人的輔導過程(Process)及階段(Stage);如果輔導員只有輔導技巧的知識,卻缺乏輔導理論理解,輔導過程將會流於表面,因為輔導員沒有能力觀察當事人的真正需要及深層原因(Underlying Issue)。心理輔導員的輔導工作其實專業在心理學的理解能夠幫他以理論層面理解當事人的處境,明瞭當事人需要甚麼協助,需要運用甚麼內在資源去面對問題。比如一位當事人在中年時期面對失業,缺乏輔導理論的輔導員可能會使用輔導技巧如問題及積極聆聽去理解當事人的情緒及故事,但如何去運用那些元素去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及運用治療手法去幫助就看心理學及輔導理論的理解及實用能力。面對以上的當事人,心理輔導員能夠透過社會心理發展理論(Psychosocial Development)明白踏入中年的人士可能會面對中年危機,理論中解釋踏入中年的人有機會會面對「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況,缺乏能力學習社會的新技術,在個人事業的發展上亦去到樽頸位;輔導員會明白如何轉化這種狀況,從內在資源幫助他去發掘內在資源,比如説擁有社會經驗的他能夠透過自身歷練重新投入適合自己的工作,甚至教育下一代達致社會進步,發掘當事人的創造力(Generativity)。我們希望融合心理學知識於輔導的工作上,洞察您正面對的問題及成長資源。
輔導幫助你認識過去的你
在輔導的過程中,我經常會詢問當事人他當刻面對的內在經驗的細節包括情緒(Affection/Emotion) 、行為(Behavior) 、認知(Cognition),其後邀請當事人回想過去同樣或相似的經驗。這個探索早期回憶(Early experience/Early recollection)的過程中,當事人能夠透過理解過去的自己,明白現在一些固有模式(Pattern)及應對機制(Coping Mechanism)的出現原因,繼以針對那些關連(Connection)輔助當事人的改變。
很多時候,人之所以對一些事情感到內心複雜,甚至沒有原因的覺得痛苦,很想改變卻無能為力,原因都在於過往經驗形式了我們的一些思維模式及反應,有些可以是創傷(Trauma),有些可以是被壓抑的記憶(Repressed memory),連結過去經驗能夠幫助當事人理解自己的選擇,輔導員再透過心理教育(Re-education/Psychoeducation)能夠幫助他們去改變。
比如説,一位個案覺得自己難以建立親密關係,他十分恐懼失去關係,受過專業心理輔導的輔導員就能夠辨識個案對親密關係有著一個負面想法及個人邏輯(Private Logic),繼而詢問個案的過去經驗,發現原來個案見證父母離異的他覺得自己無能力維繫關係,加上父母當時處理離婚過程並沒有給予自己適當關懷,導致他對於親密關係缺乏安全感;我們希望個案能夠在心理學服務洞悉問題的原因,並重新選擇方向處理問題。
輔導不只是傾訴痛苦,開心的事也可以有所發掘
曾經有人問我:「我去見輔導是否代表我有精神病?我是否要去見醫生?」我覺得這想法是大錯特錯,輔導工作有時並不只是處理心理問題;即使分享日常生活及使您快樂的事,都能夠幫助你自我理解,培養一個健康的精神狀態。
在心理輔導過程中,我覺得使您快樂的生活細節更值得分享,因為箇中原因有時可以發掘內在世界裏的潛在資源,那些資源能夠幫助您自我理解,展現出更好的你。
我該如何選擇心理輔導 / 諮詢 / 治療服務?
每間服務機構 / 心理輔導中心提供服務都有些微差異。不妨了解服務提供者的理念與從業員的背景作出選擇。而我們提供的 ForestGuide 心理諮詢服務重視在輔導之外提升實力,找到志同道合的同行者。
什麼是心理輔導?
心理輔導工作的重點是透過積極聆聽 (Active Listening)幫助當事人在輔導過程中能夠感受及體驗那些被否定的經驗(Denied Experience)。
另一半有情緒困擾,期望搵導師,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