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原生家庭的影響伴隨一生?心理學有關原生家庭的3個理論 2

為什麼原生家庭的影響伴隨一生?心理學有關原生家庭的3個理論

26 6 月, 2020 in 心理學

虛研@樹洞特約作者

原生家庭對我們人生的影響是近來大眾甚感興趣的熱門心理學議題。曾經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同事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曾說:「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童年的回憶或陰影總是我們一生難以抹去的印記。哪麼心理學是如何解釋原生家庭的影響呢?我們又如何應對原生家庭為我們帶來的影響呢?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理論

相比起以討論未來方向、強調人類獨有的能力為主的正向心理學,弗洛伊德的理論強調人的過去。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早期的經歷決定了人的性格,他強調人五歲之前的經歷對日後發展的影響。在他著名的性心理發展(Psychosexual stage)的理論中,他提出兒童需要經過五個階段,包括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和生殖期。在每一個階段,兒童會專注在某一個部分的感官發展,例如在口腔期,嬰兒會樂於嘗試把各種東西放進口中;這段時期也是嬰兒與母親的關係發展的重要階段。弗洛伊德提出若嬰兒在這個時期的口腔活動受到限制,例如母親照顧不足,沒有及時餵哺,嬰兒的口腔感官得不到滿足,便會在日後的人生養成口腔性格(Oral Personality)。擁有口腔性格的人因為小時候的口腔期發展不順利,長大後會倒退到或停留在口腔期,在行為上追求口部的快感,例如咬指甲、吸煙、貪吃等,都是一些口腔性格的特徵。弗洛伊德甚至提出厭食症和口腔期的發展不良有關:厭食症的患者因為在口腔期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害怕被照顧者拋棄,所以之後容易發展出與口部活動有關的疾病。而在性器期,兒童會親近異性父母,與同性父母產生敵對的關係,解決的辦法是兒童應該放棄取替自己的同性父母,而應該向同性父母學習,長大後去追求和異性父母相似的戀人。

約翰.鮑比的依附理論

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則提出了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指出兒童在小時候和照顧者的關係會影響他以後與他人的關係模式,尤其是與伴侶的依附關係。依附理論中的依附類型包括了安全型依附、焦慮矛盾型依附、逃避型依附和混亂型依附,而安全型依附佔的人口的大多數。多項有關依附理論的心理學研究發現患上心理疾病的男患者大多數在小時候擁有不健康的依附關係。另外,一項研究觀察了機場裡分別的情侶,發現逃避型依附女性在與戀人分離的時候出現抗拒性的行為,例如眼睛看向其他地方,停止擁抱等的親密接觸。但是當逃避性依附女性和戀人沒有分離而是一起出遊的時候,這個情況並沒有出現。這個研究反映了幼年時的依附關係影響了成年後的戀愛中的依附關係。

博域的家庭關係

現代心理學家博域(Murray Bowen)提出了有關家庭關係的理論,他視家庭為一個情緒系統,他提出了八個連鎖概念,三角關係(Triangles)為其中之一。有別於我們認識中三角戀的那種三角關係,博域的三角關係是指當兩個人的關係脆弱的時候,便把第三方牽連入兩人之間的關係。例如對子女數落伴侶的不足,家庭中父母子的組合便是一個常見的三角關係。博域也提出了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這個概念,自我分化高的家庭成員,在家庭系統裡比較獨立,他們相對不受家庭不良功能的影響,而自我分化低的家庭成員容易受到家庭衝突影響。針對父母子這種三角關係,當兩人的夫妻關係出現問題,某一方可能會通過第三方來降低焦慮感,例如寄情工作,或是過份關注孩子發展。在父母子的三角關係中,孩子是被三角化的一方,在三角關係裡擔當了阻隔夫妻關係衝突的第三方。孩子為了阻隔夫妻兩人的衝突可能會用各種方法,例如在學校鬧事等,分散父母在夫妻衝突上的焦慮。這種家庭中的三角關係妨礙了孩子的發展,也增加了孩子在成長中的壓力,孩子長大後可能用不同方法逃離原生家庭的情緒壓力。

結語

我們都不免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那我們應如何應對那些不良的影響呢?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應用心理分析治療的原則改善原生家庭衝突為我們帶來的一些慣性思維,例如再遇到類似的一些衝突中,可以以開放的思維觀察他人的態度,以及注意自己當下的情緒可能是受到以往經歷所影響,而不是對事情本身。雖然生活中有不少不可控制的因素,但是有了這個自覺我們就可以加深對情緒的認識,和自己和解。至於博域的三角關係中,博域提出家庭成員應該先認清自己處於家庭中的三角關係,然後被三角的一方應該保持情緒中立,而不應該「靠邊站」,鼓勵其他家庭成員在發生衝突時直接與對方溝通等。總而言之,要減低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先要意識到自己身處的不健康關係,並嘗試跳出原生家庭的框框,不要受以往的經歷所困。

在時代活好。我們為有所追尋的你設立 MindForest 社群,助你鞏固自身、刺激思考、遇強愈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email":"Email address invalid","url":"Website address invalid","required":"Required field mi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