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開放性是什麼?
相信一般人聽到Big Five的 Openness (全稱Openness to experience,亦即「經驗開放性」)時,會立刻聯想到與在人際關係上或者在性生活方面比較隨便(畢竟俗語有話「外表斯文,內裡open」,大約就是這個意思)。但事實上,心理學家一般理解的Openness 的概念與常人理解大相逕庭,其中一個大分別就是指出經驗開放性其實由不同的子範疇(sub-caegories)組成的。以下就讓我簡單介紹一下Big Five 其中一對創始人 Costa 和 McCrae 對經驗開放性的理解吧。
幻想力(Fantasy)
幻想力是指我們進行抽象思考的傾向。幻想力較高的人思想上較多元化和抽象,他們能在乏味的環境中找到趣味,亦通常喜歡發白日夢。相反,幻想力較低的人思想通常較沈實,不會「FF」很多,而且為人通常較實際。如果你身邊有朋友經常幻想和某位fam j約會,那他的幻想力應該不會低。
審美感受性(Aesthetics)
審美感受性簡單而言是指我們對藝術的熱愛程度。審美感受性較高的人會喜愛各類藝術,包括音樂、詩詞、畫作等等,而且他們往往能夠更對事物有深入的了解。審美感受性較低的人就正正相反,不享受藝術作品,思想上都會較著重邏輯和事實根據。
情緒感受性(Feelings)
情緒感受性是指對自身情感的覺察力和普遍情緒的強度,可以說是五個子類別中最容易理解的。顧名思義,情緒感受性高的人通常較多愁善感,情緒亦會霎時大起大落。對他們而言,生命中彷彿不能沒有強烈的情緒。相反,情緒感受性低的人沒有很豐富的情感世界,而且亦沒有很多「內心小劇場」。
價值兼容性(Values)
價值兼容性描述人對不同價值觀的取態。價值兼容性較低的人通常會堅信權威和律例,認為人從小就應該內化傳統的價值觀。他們一般較忠誠,而且不容易受他人唆擺。另一方面,價值兼容性較高的人認為法律和政策應該有一定的彈性,為的就是要包容社會上不同持份者的需要。他們普遍對新事物的接受性較高,而且更願意聆聽與自己不同的意見。
其他
除了上述四項,經驗開放性的組成其實還包含其他兩個範疇,他們是構想力(ideas)和行為多樣性(Action),分別指思想上和行為上的好奇心。詳細可以參考McCrae & John (1992)。
經驗開放性與愛情
那說到底,Open的人在感情上是否真較隨便?當然,這取決我們如何定義「隨便」,但確實有研究顯示經驗開放性較高的人通常較遲尋找穩定的伴侶 [2]。此外,有實驗結果顯示在婚姻中,經驗開放性與性愛頻率呈正相關 [3]。有趣的是,經驗開放性似乎和情侶關係滿意度不相關 [4]。
經驗開放性與事業發展
經驗開放性和事業發展的關係就很有趣了。研究發現經驗開放性中的構想力與事業成就呈正相關,但審美感受性和情緒感受性較高的人仕途比較曲折,事業亦因此晚成(Schwaba, 2019)。換個說法,視乎個別子範疇的高低,心理學家認為經驗開放性與事業發展有正面或者負面關係的。
經驗開放性的可塑性
不論你 Open 與否,你可能會留意到比自己老一輩的人並不對新的經驗感到興趣。其實近年來,越來越多心理學實驗反映性格的可塑性。的確,成長的過程中各種經歷和挑戰或多或少會改變人的思想模式和行為,所以性格上隨之有所改變也能理解。就以經驗開放性為例,一個涉及26個國籍、多達3,300個參與者的研究就發現經驗開放性會隨着年齡而下降。就年輕人而言,另一個實驗指出青少年的經驗開放性在12至18歲期間上升的趨勢 [5]。
結語
作為 Big Five理論中五大性格特質的一員,經驗開放性嘗試反映我們對新事物的接納程度。心理學研究指出經驗開放性可能和我們的人際關係以及事業發展有關。即便如此,經驗開放性在成年以後仍然是相當可塑的。但還是要說,這篇文章只非常簡單地介紹了經驗開放性的概念。實際上,有關的研究十分豐富,筆者鼓勵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Costa和McCrae以及其他學術文獻。
如果讀完這篇文章後你仍然對人充滿好奇心,想必讀者們會對樹洞香港的了解自己,探索自我: 心理學必修課感到興趣。這課程會會運用心理學提升動機、設定目標,令你成爲一個更了解自己,忠於自己的人。
參考
[1] McCrae, R. R., & John, O. P. (1992).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ive-Factor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0(2), 175–215. https://doi.org/10.1111/j.1467-6494.1992.tb00970.x
[2] Schwaba, T., Robins, R., Grijalva, E., & Bleidorn, W. (2019). Does openness to experience matter in love and work? Domain, facet, and developmental evidence from a 24-year longitudinal study. https://doi.org/10.31234/osf.io/6pemg
[3] Meltzer, A. L., & McNulty, J. K. (2016). Who is having more and better sex? The Big Five as predictors of sex in marriag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63, 62–66. https://doi.org/10.1016/j.jrp.2016.05.010
[4] Malouff, J. M., Thorsteinsson, E. B., Schutte, N. S., Bhullar, N., & Rooke, S. E. (2010).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of intimate partners: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4(1), 124–127. https://doi.org/10.1016/j.jrp.2009.09.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