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有種叫認知謬誤(Cognitive Bias)的現象。謬誤種種大概就是我們的大腦普遍有幾種思維模式,在特定情況下會引致不合情理的決定。其中一種謬誤,可以從 Kahneman 同 Tversky (1979) 的實驗中一探究竟。他們找來了一群人並分成兩組,而每組分別面臨類似以下的決擇:
你在兩個情景中,分別會如何選擇?實實驗結果顯示,在第一組的參加者中有 16% 選擇了 A;84 % 選擇了 B,反之,第二組有 69% 選擇了 A;只有 31% 選擇了 B。
但如果你細心想想的話,其實兩組中的選項 A、B 是一模一樣的。對於選項 A,有一半機會最終得到 $2000,如果較不幸的話就只有 $1000。至於選項 B,就最終必定有 $1500 在手。其實兩組之間的分別,只在選項的問法:第一組的選項使用「獲得」作爲框架;第二組則使用「損失」作爲問題的框架。單純在問題框架的區別,則令兩組的參加者在決定上大有不同。Kahneman 和 Tversky 認爲,人比較願意承受風險以保不失,但卻不願己得之物(i.e. 第一組選項 B 的 $500 )受風險。
諸如此類的認知謬誤應用層面甚廣。比如說商家常用的傳銷口號「匆失良機」就正正運用了人願????受風險力保不失生性(i.e. 買錯商品不合用的風險。試想想你有沒有因限時促銷買過不中用的商品?)。不少人認爲認知謬誤代表了人是不理智的生物,但其實在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些所謂「謬誤」的認知模式非但不理智,反而是多年生物演化所積累的智慧,能引導人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作正確決定。
此話何解?讓我們再回想一下 Kahneman 同 Tversky 的實驗。誠然,在心理學實驗的設定下,兩組 A、B 選項一模一樣。可是,在現實的情況下又如何?比方說,假設你原本是個有中產收入的香港人,現在有一半機會獲得某富翁的全部資產,或是必定獲得富翁的一半資產,相信多數人也會選擇後者吧。可是,對於富翁而言呢?如果他要麼有一半機會損失全部資產,變回一個普通中產,要麼必定損失一半資產。如果富翁剛好在創立一間公司,損失一半資本會令他資不抵債、繼而破產,他便會選擇博一把,反倒有一半機會平安渡過。
上述的例子說明了有些關於認知謬誤的實驗,只要輔以情景(Context)理解便會明白人看似不理會之處,實則有理可循。對於額外獲得資源,人普遍來者不拒,寧願賺少少好過空手而回。反之,損失便不同了。因爲人會計劃運用手頭上的資源,比如有錢就會計劃置業、供養子女或創業,一旦損失自以爲可動用的資源,便會計劃大亂,所以決策就偏向承受風險保護計劃不受變卦。如此看來,不合理的又變成合理了。
認知謬誤林林種種,不少細看之下都可以分析到它們的實用價值。當然,現代社會不乏運用認知謬誤影響人決策的例子,尤是在商業、傳銷等行業。所以,了解認知謬誤可謂提醒自己免於作出不理智決定的第一步。至少,下次你看見運用認知謬誤作推銷的情況下,可以提醒自己停一停,重新思考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該商品。
參考資料:
Kahneman, D. & Tversky, A. (1979).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Econometrica. 47 (4): 263–291. doi:10.2307/191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