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創意?創業 Startup 成功必備3大技能 給你創業方向 idea 2

甚麼是創意?創業 Startup 成功必備3大技能 給你創業方向 idea

8 11 月, 2021 in 企業

Samm

何謂創意?是天馬行空的想法,還是破舊立新的能力?相信我們都有過創業的想法,希望放手一搏,做自己的生意。替別人打工很悶,又不夠自由,不如試試自己做老闆。創業固然要有一個清晰的頭腦,用邏輯思考分析市場狀況,可我們也不能忽略創意思維,用積極的態度突破框框。愛因斯坦曾說:「邏輯能帶你從A點到B點,想像力能帶你去任何地方。」有時候,我們執著於追尋問題的唯一答案,而忘記了發掘更多可能性。你或許想起了一個遲遲不敢實現的夢,又或者在剎那間萌生出創業的念頭。在本文,讓我們一起從心理學認識創意(creativity),了解如何在市場上展現創造力。

創意(creativity)

心理學上,學者認為創意可分為兩大元素——原創性(originalit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Sternberg & Lubart, 1999; Runco & Jaeger, 2012)。

原創性(originality)可理解為 novelty,即是新穎、新奇的。一個有創意的點子具其獨特性,是不常見、不普通、不流於世俗的。

有效性(effectiveness)可理解為 usefulness,即是有效、有用的。一個有創意的點子需要為人帶來用處,或適當地解決到問題,而不是天花龍鳳。

原創性固然重要,但也要有功能性的平衡,產品才有其價值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3)。創新得來也要合符社會環境和市場需求。舉個例子,在新冠肺炎肆虐期間,全港市民也要戴上口罩。一些商家使出奇招,設計了各式各樣的口罩,例如有不同色系、不同圖案、不同卡通人物,甚至有限量版款式。想想以前的外科口罩只有淺藍、白、綠幾種顏色。現在市面上的口罩不但有 BFE、VFE>99% 等保護功用,還可以用來襯衫、增加時尚感和生活趣味,吸引了不少人願意用更高的價格來購買更美的款式。可見,你的點子要特別,也要有其用處。

要憑空想出一個idea也不容易。我們可以先運用同理心(empathy)去構思,甚麼樣的人面對著甚麼樣的問題?一個目標群體(target group),例如上班族、大學生、老人家等等,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有甚麼需求呢?我們可以設立問題的範圍,再觀察現時市場有提供甚麼產品作為解決方法,而它們有著甚麼限制。針對現存產品的不足,作為創業者的我們,可以提出哪些其他的/替代的方法(alternatives)

擴散式思考(divergent thinking)

擴散式思考(divergent thinking)和創意息息相關 (McCrae, 1987; Runco & Acar, 2012)。擴散式思考是一種開放的思考方式,面對一個問題,想出多個方法解決。也就是說可以自由地聯想和構思,不需決定一個絕對的答案。運用擴散式思考,我們可以進行多角度、多方面的換位思考,建立不同的方案,也可以隨時推翻舊有知識和經驗,實現新的主意。

心理學上一個量度擴散式思考的方式為代替用途測驗 (alternative uses test)(Guilford, 1967)。測驗的方法很簡單,就是你要在限時就著一個物件,為它想出多種用途。研究員會就四大方向評估,分別為:

  1. 獨創性(originality)——想出新穎、獨特,和大部分人不同的方法
  2. 流暢性(fluency)——快速地想出大量方法
  3. 靈活性(flexiblity)——從不同角度想出不同方法
  4. 精巧性(elaboration)——想出每個方法的細節

例如一個磚頭,你會想到它有甚麼用?普遍人會想到它可以用來起牆、建屋,或者壓著一些物件。而較有創意的想法,可能是用它來畫一個直角。

與擴散式思考對立的是聚斂式思考(convergent thinking),即是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有事實整合,再利用邏輯分析,把思路從一個問題引導到一個特定答案。這種思考方式較為謹慎,就是要我們認定一個目標,深思熟慮,找到一個所期望的解答。

進行創意構想時,我們需要擴散式思考來發現不同可能性。而進行商業決策時,我們就需要聚斂式思考來作出正面批判。由於傳統教育較著重後者,因此當我們投身社會、開展個人業務時,就需要多加鍛鍊前者。下次當你要思考創業的計劃時,可以想想:一個問題,可以有多少不同的解決方案?而一個方案,又可以解決多少不同的問題?

創意4P

此外,有心理學家提出了「創意 4P」的理論 (Rhodes, 1961),讓人深入了解創意的內涵,以及它如何發展。該 4P 分別為:

人(person)——創作者,包括其人格特質、態度行為、自我概念和價值觀等。

在心理學的五大人格特質(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中,創意和經驗開放性(openness)有正面關聯 (Feist, 1998;Werner et al., 2014)。也就是說,一個較有創意的人會有較高的幻想力、審美感受性、情緒感受性和價值兼容性,他會傾向進行抽象思考、熱愛藝術、感受強烈情緒,以及接受不同的意見 (McCrae & John, 1992)。想想看,你自己是一個開放的人嗎?

過程(process)——創作的過程,包括創作者的動機、學習方法、思考方式和溝通模式等。

心理學家認為創意和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有很大的關聯 (Gardner, 1993; Csikszentmihalyi, 2008) 。內在動機指的是個人興趣或事情本身的樂趣所帶來的推動力 (Ryan & Deci, 2000)。也就是說,你是因為喜歡某件事,或在做某件事期間感到愉悅,所以才去做它。與之對立的是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即是你受一些獎勵或利益推動去做某件事 (Ryan & Deci, 2000)。雖然兩種動機都能推動我們達到目的,但如果你想在創業期間激發更多創意,不妨先從你感興趣的範疇、喜歡的地方著手吧。

成品(product)——創作的成品,即是創作者呈現其構想的材料和產品。

這和上面提到的原創性(originalit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有關 (Sternberg & Lubart, 1999)。也有心理學家提出了「功能性創意」(functional creativity)一詞,指出創意是需要有效地達到一些社會性的目的,即是一個成品在社會上有實際功用,能為人帶來價值 (Cropley & Cropley, 2010)。現時,市場就很流行以人為本的設計(Human-centred Design)和以使用者為本的設計(User-centred Design)。有興趣設計新產品的你也可以多看看相關理論。

壓力(press)—創作的壓力,可理解為創作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

心理學研究指出社會化(socialization)影響人的創意發展,牽涉的因素包括物質環境、家庭培育、學校經歷、工作地方、文化傳統和歷史背景等 (Runco & Pagnani, 2011)。創作者身處於不同的環境,會建立了不同的價值觀、行為模式和處事態度等。在工作上要激發創意的話,我們需要一個高自由度的環境,容許我們提出新穎、獨特的想法,而不鼓吹合群或從眾(conformity)(Amabile et al. , 1996)。合作人也需要在情感和社交上互相支持,並提供實際有用的資源推動方案 (Amabile et al. , 1996)。若果一個工作環境有過多監察、時間限制和批評,則會大大減低創作者的創意 (Amabile et al. , 2012)。有意創業的你,記得要為自己打造一個合適的環境,增加有利條件。

結語

心思思,想實現你的創業大計?儘管發揮你的創意試試看。筆者最近看過一本很有趣的書,是 Austin Kleon 寫的《Steal Like an Artist》。該書提到,沒有一個東西是完完全全、100%的原創。我們市面上看到的原創產品,其實都是經過參考、分析及整合前人的想法而得出。重點是你能否從別人的產品中汲取(該書用「偷」)到有用和重要的元素,建立新的構想。一個新穎、獨特的 idea,其實也是創業人歷來受過不同理念的啟發、不同公司創辦人的啟蒙而孕育出來的。有志創業的你,除了學習心理學的理論,也要多吸收不同領域的知識啊!

References

Amabile, T. M. (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 Update to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Amabile, T. M., & Pillemer, J. (2012). Perspectives o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46(1), 3-15.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3, November 3). What exactly is creativit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pa.org/monitor/nov03/creativity

Cropley, D., & Cropley, A. (2010). Functional creativity. In J. C. Kaufman & R. J. Sternberg (Eds.),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 301–318).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Csikszentmihalyi., M. (2008).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reprint). New York: Harper & Row.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0). 

Feist, G. J. (1998). A meta-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personality on scientific and artistic creativit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Review, 2, 290–309. 

Gardner, H. (1993). Creating Minds: An Anatomy of Creativity Seen Through the Lifes of 

Freud, Einstein, Picasso, Stravinsky, Eliot, Graham, and Gandhi.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Guilford, J. P. (1967). 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 Am. Educ. Res. J. 5, 249.

McCrae, R. R. (1987). Creativity, divergent thinking, and openness to experi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6), 1258.

McCrae, R. R., & John, O. P. (1992).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ive-Factor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0(2), 175–215.

Rhodes, M. (1961). 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 Phi Delta Kappan, 42, 305–310.

Runco, M. A., & Acar, S. (2012). Divergent thinking as an indicator of creative potential.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4(1), 66-75.

Runco, M. A., & Jaeger, G. J. (2012). The standard definition of creativity.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4(1), 92–96.

Runco, M. A., & Pagnani, A. (2011). Psychological research on creativity. In J. Sefton-Green, P. P. Thomson, K. Jones, & L. Bresler (Eds.), The Routledg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Creative Learning (pp. 63–71). London: Routledge.

Ryan, R. M., & Deci, E. L. (2000).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s: Classic definitions and new direction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1), 54-67.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9). The concept of creativity: Prospects and paradigms. In R. J. Sternberg (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Cambridge, M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erner, C. H., Tang, M., Kruse, J., Kaufman, J. C., & Spörrle, M. (2014).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revised creativity domain questionnaire (CDQ-R): First evidence for its factorial validity and systematic association with the big five.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48(4), 254–275. 

在時代活好。我們為有所追尋的你設立一個社群,助你鞏固自身、刺激思考、遇強愈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email":"Email address invalid","url":"Website address invalid","required":"Required field mi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