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型人格

害怕得罪別人?你是討好型人格嗎?

Emily Lam

明明上司提出的要求不合理,你卻只硬著頭皮答應?

明明件貨唔太啱心水,但唔好意思拒絕SALES?

明明你不想去爬山,但還是把「不」默默吞進肚子,陪朋友去?

看看以下特徵你符合多少?

  1. 你不太會拒絕人
  2. 你大多以別人想法為先
  3. 你覺得提出相反意見會得罪人
  4. 即使你持相反意見,你也曾佯裝認同
  5. 你對他人的反應很敏感
  6. 你渴望透過認同得人的喜愛
  7. 你經常道歉
  8. 你傾向自責

如多項符合,你可能是討好型人格!

甚麼是討好型人格(People pleaser)?

慣性討好的人凡事先考慮到別人,之後才到自己的需求,通常性格特徵是友善、平易近人、樂於助人等。但慣性討好的人會傾向不懂如何為自己發聲,可引致慣性忽視自我、犧牲自我,顯得沒有原則及底線。

慣性討好和社會依賴型(sociotropy)性格特徵有關聯(2),過度以討好別人方式維持人際關係,這類行為是以下心理障礙的症狀之一:

焦慮症或憂鬱症(Anxiety) or (Depression)

迴避型人格障礙(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依賴型人格障礙(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

為甚麼我會不自覺討好別人?

1. 自信心低

不重視自己的需要,必須透過外界的正面回應來換取對自我的肯定,對他人的付出便成為自我認同感的來源。

2.缺乏安全感

研究指出,討好行為是源自對快感本能的追求,這種愉悅感來自他人的肯定和嘉許。對討好者 (people pleaser) 來說,討好行為能安撫內心,亦鮮有他人的負面回應,重複討好他人會形成一種習慣。當這種行為形成一個模式 (pattern) ,熟悉且可預計,便能得到慰藉,獲取安全感。

3.過去不愉快經驗

因過去曾受到欺凌,便嘗試透過滿足別人來避免過去不快經驗的重演。

4.原生家庭的影響

在成長過程中,自己只能從父母中得到有條件的愛,例如必須學業成績優異才會得到認同,才有機會出外遊玩,只有當自己的行為表現符合父母的期望,才會感受到愛。從原生家庭中學到愛是有條件的,日後和他人相處時,我也必須賣力滿足他人的需求,我才值得得到別人的嘉許與認同,甚至會慢慢形成一種自我認知,在潛意識形成自我的一部份。

為甚麼我不應習慣討好他人?

1. 失去底線,缺乏個人界限

重視他人的感受本應是同理心的展現,但若恆常地忽略自我需求,不免會將自己的底線無限退後,如心理學的登門檻效應(Skips threshold effect/Foot In The Door Effect)就指出一個人如果答應了一個微小的要求,那麼這個人也會傾向於接受更高難度的要求,換言之若你一直不懂拒絕,你自己也會無下限地滿足對方更高的要求,例如當你勉強答應了一星期內完成的工作,下次上司要求你五天內完成,就算這在你能力範圍外你也傾向答應。

2.負面情緒

長期忽視自己的需求會累積委屈、不甘、憂鬱、煩躁等負面情緒。
長期忽視自己的需求會累積委屈、不甘、憂鬱、煩躁等負面情緒。

你內心否定對方的想法,卻順從對方,言行不一,一直壓抑自己的需求漸漸令自己不滿的情緒累積,埋下定時炸彈,他日引致情緒大爆發。

3.關係疏遠

隱藏自己的想法會令他人不了解真實的你,偏偏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是建立親密關係的重要一環,盲目和應他人其實無助於拉近彼此距離,長遠而言只會反其道而行,讓別人感受不到你的真誠。

試想想現今受歡迎的人物,無一不具備鮮明個人性格特徵,例如香港的 Mirror 十二子,當遇上瘋狂粉絲不合理的追星行為時,也會發聲設立界線,勸阻行同時也無阻人氣發展。你和我同樣,在日常中學懂恰當設立個人界限,偶爾說「不」,對人際關係有利無害。與其用萬般討好的方式逃避衝突,倒不如積極面對,學習如何為自己發聲而不失大體,更加將紛爭轉化為昇華關係的契機。

在時代活好。我們為有所追尋的你設立一個社群,助你鞏固自身、刺激思考、遇強愈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email":"Email address invalid","url":"Website address invalid","required":"Required field mi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