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如何更了解自己?《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教你認識自我狀態

28 6 月, 2022 in 未分類

Jo L @ 樹洞特約作者

每當提起輔導或心理諮商,你是否會浮現起以下刻板印象?「精神受困擾」、「內心脆弱」、「收費不菲又未知成效如何」⋯⋯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中,心理師蒼鷺使用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中的結構分析(Structural Analysis) 協助蛤蟆了解三種不同的自我狀態,令它覺察到不同自我狀態下對自己的想法及感覺;令蛤蟆得以發展情緒智商,亦能夠與它的朋友們進行更有效,愉快的溝通,從而令它得以面對,然後從低潮中走出來。本篇文章會為你介紹溝通分析裡的三種自我狀態,希望能讓你以不同角度了解自己,成為一個自我覺察,有能力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人。

溝通分析 (Transactional Analysis) 是由心理學家Eric Berne 在1950 年代提出的一套人格理論,最初應用於諮商心理、精神醫學、臨床心理等方面,而因為其顯淺易懂的概念易於應用,企業界、教育界等眾多範疇都紛紛參考,並廣泛流傳。溝通分析理論細分為四項,分別是:結構分析 (Structural Analysis)溝通分析 (Transactional Analysis)遊戲分析 (Game Analysis),和劇本分析 (Script Analysis)。本篇會集中引用及討論有助於了解自我的結構分析 (Structural Analysis)。對溝通分析,遊戲分析和劇本分析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Eric Berne 的經典《人間遊戲》 (Games people play) 了解更多。

全港首個心理科技 App。

MindForest 運用心理學與人工智慧的研究成果,助你逐步建立強韌心理、行動力和優質生活。

app
如何更了解自己?《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教你認識自我狀態 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利用「自我狀態」了解自己

當我們嘗試了解自己,你會從何入手呢?回顧過去長大時的片段?嘗試了解現時自己的所思所想,或是因何故會不停重複某些行為?Eric Berne 提出的「自我狀態」是每個個體組成人格的要素:分別是兒童自我狀態(Child Ego State),成人自我狀態 (Adult Ego State) 及父母自我狀態 (Parent Ego State)。Eric Berne 提到,當他接見的個案認識並能夠識別這三種自我狀態後,他們的聲線、姿勢、表情、說話時候的用字,組成的句子都會因為處於不同自我狀態後有明顯的分別。認識「自我狀態」,可以為你提供更多線索,幫助你用更廣闊的角度去看清自己,你如何變成今天的你,又如何可以往更好的自己邁進。

「兒童自我狀態」

小王子說過:「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子。」沒錯,我們長大成人之前都經過一段童年時光,在父母的撫育,教導之下成長。在Eric Berne 的理論裡提到,「兒童自我狀態」分為自然型兒童 (Free Child Ego State) 和適應型兒童 (Adapted Child Ego State)。為甚麼會有兩種不同狀態的兒童呢?

在演化心理學的角度而言,人的基本情緒:快樂、悲傷、恐懼、憤怒都是是與生俱來的。在自然型兒童狀態的時候,我們會毫不掩飾地表達這些情緒。舉例來說,小孩得到了心儀已久的玩具會欣喜若狂;反之,若然他們失去一些重要的東西,例如家中的寵物過世,也會傷心得嚎啕大哭。這些反應全部都是自發的,可以說是將最真誠,最直接的感受完全不經修飾地展現出來。

那麼,為甚麼人會發展出適應型兒童狀態呢?試想想,當你投身到這個世界的時候,你非常弱小,連四肢都未能完全控制,遑論靠自己覓食或找棲身之所。這個時候,兩位比你巨大很多的人出現,他們會照顧你,讓你吃飽穿暖,還會花時間逗你笑,陪你玩樂,教會你在社會裡生存需要知道的事情。可以說,你前段的人生都得依靠這兩名巨人供給你需要的一切,不管是有形或無形的。這兩位巨人為你遮風擋雨的同時,他們也在承受著一些外界的壓力,他們也有自己的情緒起伏,他們未必能無時無刻以「完美家長之姿」包容你的一切。但你無處逃脫,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去適應他們每一次的喜怒哀樂。比方說,你想向家長提出購置一部新電腦作學習用途,但剛好發現他們吵了架,要是在這個時候提出的話,不但成功機率降低,而且還可能成了代罪羔羊,平白無故成了箭靶。在長大的過程中,我們透過學習因應不同的環境來調整基本行為,為了可以繼續倚賴照顧者,我們會順從,附和,為自己犯的錯道歉,嘗試取悅父母,也想他們以自己為榮。

「父母自我狀態」

當你正在處理某些事的時候,有否曾經發現自己有著父/母親的影子?其中一位育有小孩的母親,發現自己理智線斷裂大罵自己的小孩時,用字和語調竟然與自己的母親一模一樣,而她正正最討厭被母親這樣對待,所以常常提醒自己不要步母親的後塵。可是,在我們的成長時期裡,不論是正面或是負面的影響都會被記住並內化,成為我們個性的一部分,而父母(及主要照顧者)的行為,就會成為「父母自我狀態」的基石。

與兒童自我狀態一樣,父母自我狀態同樣分成兩種:挑剔型父母撫育型父母。顧名思義,這兩種父母自我狀態分別代表了愛批評、嚴厲、經常憤怒的狀態;而撫育型父母則具有同理心,會在其他人需要或感到絕望時伸出援手,給予支持。在《蛤蟆》裡面,當心理諮商師蒼鷺向蛤蟆介紹上述兩種父母自我狀態時,蛤蟆馬上想到他的父輩朋友老獾一直用挑剔型父母的態度對待他:當蛤蟆犯錯,老獾會予以責備;在蛤蟆心理狀態不佳時,擅作自張頂替蛤蟆擔任校內要職⋯⋯ 但蛤蟆卻認為自己不具有這種刁難別人的一面,因為它總是待人和善,重視別人的感覺多於自己。但是蒼鷺並不這樣認為,它慢慢引導蛤蟆發現自己的挑剔型父母狀態:挑剔的對象正是它自己。蛤蟆在父親嚴厲的教育下長大,常常因為父親冷冰的話語而受傷,亦一直活在認為自己不夠好,所以不得父親的歡心。這樣的心態導致蛤蟆對自己百般挑剔,無論如何都覺得自己有所欠缺。

上述提到,每個人都具有這三種自我狀態,而且不受年齡所限。小孩子亦會展現出他們的父母自我狀態。例如,當他們面對比他們更年幼的寶寶,寵物,或是玩具洋娃娃的時候,他們自然會懂得小心翼翼和更溫柔地對待這些明顯比他們弱小,更需要照顧的個體。

「成人自我狀態」

蒼鷺在諮商期間一直引導蛤蟆講出自己對事情的看法和感受,從而令蛤蟆發現到自己的成人自我狀態。書中提到,蛤蟆為自己突然在診間裡哭泣感到抱歉,因為它的父親不喜歡看見它哭哭啼啼的樣子,甚至會直言「真受不了你這樣子!」令蛤蟆認為哭泣是不被允許的。蒼鷺提醒蛤蟆,要增進對自己的了解,就要與自己的情緒做連結,並鼓勵它自己為自己做出選擇:要聽從已過世的父親的聲音,還是允許自己做主,嘗試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

成人自我狀態是一種令自己能夠與當下的現實作出連結,可以理性又自由地運用自身的知識、對事物的了解,客觀而獨立地為自己作出最好的決定。唯有在這個狀態,我們才可以理智地反思自己的行為,與自己連結,擺脫父母及兒童自我狀態的影響。如果你對佛洛依德的理論有所認識,成人自我狀態就好比佛洛依德提出的自我(Ego),是一個能夠平衡本我 (Id) 和超我 (Superego)的存在,能夠以適當的方式讓我們作出相對應的行為,從而促進自我成長及自我實現。

認識完整的自己

蛤蟆透過心理諮商一步一步認識自我,最後它決定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根據自己的心之所向訂下新目標,帶著更好的自己向新篇章邁進。在現實生活中,未必每位都需要心理諮商服務,希望透過簡單易懂的「自我狀態」,令你有更好的工具去認識自己,探索人生更多不同的可能性!

參考資料

Berne, E., Steiner, C., & Dusay, J. (1973). Transactional analysis. Direct psychotherapy, 1.

Berne, E. (2016). Transactional analysis in psychotherapy: A systematic individual and social psychiatry. Pickle Partners Publishing.

De Board, R. (2008). Counselling for toads: a psychological adventure. Routledge.

在時代活好。我們為有所追尋的你設立 MindForest 社群,助你鞏固自身、刺激思考、遇強愈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email":"Email address invalid","url":"Website address invalid","required":"Required field mi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