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學 (Somatic Psychology) 入門指南 I:看透身心的相互交織 2

身心學 (Somatic Psychology) 入門指南 I:看透身心的相互交織

11 4 月, 2025 in 心理學

樹洞香港 TreeholeHK

身心學的核心概念:感知深度交織的情感紋路

你有沒有試過,當你感到壓力時,肩膀如不由自主地被千斤壓住;或是當你感到焦慮時,胃部像溶解般翻滾?這些看似平常的生理反應,其實是身心連結的具體表現。身心學(Somatics)正是研究這種身體與心理之間相互關係的學科,它強調我們的身體不僅僅是一個外在的工具,而是與我們的情緒、思維和行為深度交織的內在核心。

身心學的核心概念在於「身體是心理的延伸」。我們的身體不僅記錄了我們的經歷,還反映了我們的心理狀態。例如,研究表明,長期壓力會導致肌肉緊張、免疫系統功能下降(Payne et al., 2015)。這些生理變化並不是偶然的,而是身體對心理壓力的直接回應。身心學認為,通過關注身體的感受,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模式,並找到更有效的應對方式。

身心學的原理:從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的視角解析

要理解身心學的運作原理,我們需要從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入手。根據Polyvagal理論(Porges, 2007),我們的自主神經系統在調節身體狀態和情感反應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當我們感到安全時,我們的副交感神經系統會啟動,讓我們感到放鬆和舒適;而當我們感到威脅時,交感神經系統會被激活,引發「戰或逃」(Fight or Flight) 反應。這種神經反應不僅影響我們的身體狀態,也深深影響我們的情感和行為。

此外,身心學還強調「內感」(Interoception)的重要性。內感是指我們感知內部身體信號的能力,如心跳、呼吸和腸胃活動。研究顯示,內感能力的提升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調節情緒,減少焦慮和抑鬱症狀(Price & Hooven, 2018)。例如,當我們學會關注呼吸的節奏時,我們可以更有效地平靜激動的情緒。這種身心一體的視角,為我們提供了一條科學化、系統化的途徑來改善心理健康。

身心學 (Somatic Psychology) 入門指南 I:看透身心的相互交織 3

身心學的實際應用:改善壓力、創傷和情緒健康的有效方法

身心學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從壓力管理到創傷治療,再到日常情緒調節,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例如,創傷專家Bessel van der Kolk(2014)指出,創傷對身體和心靈的影響是深遠的。傳統的談話療法雖然有助於理解創傷的根源,但往往無法完全解決身體層面的反應。因此,像瑜伽、體感心理治療(Sensorimotor Psychotherapy)這樣的身心療法,成為創傷復原的重要工具。這些方法通過重新連接身體和心靈,幫助恢復神經系統的平衡,從而促進整體的康復。

在壓力管理方面,身心學提供了一系列實用的技巧,如漸進式肌肉放鬆和正念冥想。這些技巧不僅能緩解身體的緊張感,還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心理壓力。例如,通過關注身體的細微感受,我們可以更早地察覺到壓力的跡象,並採取相應的措施來應對。這種主動的身心調節方式,使我們在面對壓力時更具韌性和彈性。

身心取向治療:常見的身心療法與技巧

身心取向治療是一種將身體和心靈視為一個整體的治療方法。例如,體感心理治療(Sensorimotor Psychotherapy)通過整合認知、情感和身體體驗,幫助來訪者處理創傷和情緒困擾。治療師會引導來訪者關注身體的感受、動作和傾向,並逐步建立新的、適應性的身心模式(Ogden et al., 2006)。例如,當一個人感到焦慮時,治療師可能會引導他注意身體的哪個部位感到緊張,並通過調整姿勢或呼吸來緩解這種緊張感。治療室中的行為似乎微不足道:微調姿勢、觀察左肩的一絲緊擠,但這些本能動作其實是對抗創傷的起點。

另一種常見的身心療法是由彼得‧列文博士 (Dr. Peter A. Levine) 發明的「體感體驗療法」(Somatic Experiencing, SE)。SE 通過逐步暴露和調節身體的壓力反應,幫助來訪者恢復神經系統的平衡。這種方法特別適用於創傷後的復原,因為它避免了對創傷經歷的直接回憶,而是通過身體的感覺來處理未完成的壓力反應(Payne et al., 2015)。

如何開始身心學的學習與實踐:資源推薦與入門指南

如果你對身心學感興趣,並希望將其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可以嘗試一些簡單的正念冥想或瑜伽練習,這些都是開啟身心連結的入門方式(Price & Hooven, 2018)。例如,每天花 10 分鐘關注自己的呼吸,並留意身體的感受,這有助於提升內感能力。

已經發生的事,無法倒帶取消,
但你可以處理創傷在身心靈留下的印痕。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貝塞爾‧范德寇

其次,可以閱讀一些相關的書籍,如貝塞爾‧范德寇 Bessel van der Kolk的《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The Body Keeps the Score),這本書深入探討了身體在創傷復原中的角色,並提供了多種實用的身心療法,包括以瑜伽來調節身體過度喚起、以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療法來重整記憶、以自我領導、建構、劇場等方式來重建跟自己以及跟別人的連結。細讀其中的一字一句,恍然洞察身體記憶的深刻。

身心學是一個廣闊的領域,它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讓我們感受到自己活在當下,還為我們提供了改善心理健康的新方法。無論你是想緩解壓力、修復創傷,或平靜情緒,留意,但尚未流逝的微光,身心學如同此刻的呼吸,始終相伴。

如果你對身心學有興趣,不妨試試我們的身心學入門課程(不定期開課,請聯絡我們獲取更多資訊)。這個課程結合了理論與實踐,透過認識自己的身體感覺以處理情緒及內心的糾結,讓你客觀地覺察情緒,以另一角度理解自我的內在情感。

又或你可以留意我們的輔導練功室 – 從身體出發工作坊(不定期舉辦,請聯絡我們獲取更多資訊),以一節的形式學習從身體的感官和感覺開始,與情緒建立連結。

參考資料:

  • Ogden, P., Minton, K., & Pain, C. (2006). Trauma and the body: A sensorimotor approach to psychotherapy. W. W. Norton & Company.
  • Payne, P., Levine, P. A., & Crane-Godreau, M. A. (2015). Somatic experiencing: using interoception and proprioception as core elements of trauma therapy.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6, 93.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15.00093
  • Porges, S. W. (2007). The polyvagal perspective. Biological Psychology, 74(2), 116-143. https://doi.org/10.1016/j.biopsycho.2006.06.009
  • Price, C. J., & Hooven, C. (2018). Interoceptive Awareness Skills for Emotion Regulation: Theory and Approach of Mindful Awareness in Body-Oriented Therapy (MABT).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9, 798.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18.00798
  • Van der Kolk, B. (2014). The body keeps the score: Brain, mind, and body in the healing of trauma. New York3.

我們的服務

課程

課程

深入淺出的心理學線上及實體課程,提升自我。

MindForest App

MindForest App

運用心理學與人工智慧的研究成果,助你面對生活的每一刻挑戰。

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

全面及實證的心理治療及輔導服務,疏導情緒。

社群活動

社群活動

一系列的社群活動,凝聚不甘原地踏步,嚮往結伴成長的你。

企業培訓

全面的人才培訓與發展方案,為你締造長遠的企業發展。

forestguide coaching

ForestGuide 諮詢

一對一諮詢服務助你描繪人生藍圖,找到前進的力量與方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email":"Email address invalid","url":"Website address invalid","required":"Required field mi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