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理想-天賦

25歲死亡,70歲埋葬:爲何社會制度和追尋理想不相容?

24 5 月, 2019 in 社會時事

迪奇木 @ 樹洞特約作者

有人窮其一生,賺盡天下財富,享盡榮華富貴,但更多人付出了畢生,賺了金錢,卻掉輸了時間。一生庸庸碌碌,最後僅僅吐出一句傳給自己後代:「努力讀書,搵份好工,賺多啲錢。」將毒藥包裝好後,便悄然合上雙眼,黯然地離開這個世界。

到底理想是富人的專屬權利,還是不論窮富,人人皆可擁有?著《Mastery》 的作家,Robert Greene 就說,如何追求理想,是富人千年以來都想鎖入夾萬的秘密,不想太多人知道。正所謂:「每個人都為自己理想奮鬥,那麼還有誰為老闆的理想而奮鬥?」富有的人不希望更多的人躋身到自己的階層,而窮的人卻千方百計想向上爬升,如何踰越兩者間的鴻溝成為了每個時代的爭論點。

Robert Greene 認為,每個人都隱藏著某種獨特的天賦,在你身體,在你的血液裡面。不論你喜歡與否,而這種獨特的天賦早已經寫在你的基因之中,從你生下來一刻,就已經決定好。整個過程,由你孩提時代開始,學的每種樂器、做的每個手工、玩的每個遊戲,接觸的每個人。其實大腦都在嘗試尋找一樣能令你熾熱(passionate)的事,能令你念念不忘,一晚到黑無休止地做的事。而這件能使你熾熱的事,會源源不絕的為你產生動力,使你在這個獨特的範疇上不斷追尋下去,Robert Greene 稱之為“Life‘s Task”。

在香港,找到自己的Life‘s Task 不困難,但React to 自己的Life’s Task才是最困難。論香港的生活成本之高,論工作時間之長,論工作壓力之大,絕對是全球數一數二。即使放假,有空閑時間,很多時也被父母子女抽乾。心裡面那把關於Life Task 的聲音則越來越小,到最後不得不拿起鐵鏟親自葬掉。這種情況,Sendhil Mullainathan和Eldar Shafir著的《匱乏經濟學》解釋得最巧妙,則指出人之所以短視,侷限於眼前的事物,是因為「專注隧道」和「認知頻寬」這回事,即短期的死線,月尾的租金很容易將人的注意力固定在眼前未來幾個月上的事,認知能力全用來處理未來數月的事情。而及論追求理想,必然是以年月計的事,所以香港人在長期的專注侷限下,腦袋根本無法抽空計畫如何實現自己的理想。

「25歲死亡,70歲埋葬」是一件頗悲哀的事,問筆者有何高見,如何突破這個死亡老鼠圈?我也不知道,特別是在香港這個限制甚多的地方,只求偶爾得一席喘息的空間,容我思索未來就很不錯了。

參考資料

Mullainathan, S., & Shafir, E. (2013). Scarcity: 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 Macmillan. (匱乏經濟學:為什麼老是在趕deadline?為什麼老是覺得時間和金錢不夠用? )

Greene, R. (2012). Mastery. Penguin.

在時代活好。我們為有所追尋的你設立 MindForest 社群,助你鞏固自身、刺激思考、遇強愈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email":"Email address invalid","url":"Website address invalid","required":"Required field mi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