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世上沒有後悔藥:如何在遺憾中成長</strong> 2

世上沒有後悔藥:如何在遺憾中成長

你會因為什麽而覺得後悔?午餐選了難吃的餐點?購物買貴了?還是讀錯科、入錯行、結錯婚?有人指活在繁華的社會中,每日要作出超過三萬個大大小小的決定,「後悔」似乎是在瑣碎小事或人生大事都難以避免的課題,甚或可能陷於過去而停滯不前。再加上社交媒體的流行,我們更容易比較自己不同選擇、比較自己和他人的生活,也更常經歷到後悔。

為什麼我們會後悔?

後悔是選擇與比較的產物。後悔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我們的選擇並沒有得到最佳的結果(例如:已選的「最佳」選項得出結果未如理想,或是未能選擇「最佳」選項)。上述原因之中,我們或許因為做了什麽而後悔,也可能因為沒有做什麽而後悔。值得留意的是,即使我們沒有充足資訊去判斷其他可能的結果,仍然可能會假設其他情況會比現況更好。不論是在那一種情況下,我們都會感覺自己應該能夠做出更好的決定,而要為不理想的現狀負責,這亦即「後悔」。

假如有重新選擇的機會,你會怎樣做?

感到後悔時,我們總會覺得若有多一次機會,必定能做出更好的決定。然而,心理學家Leon F Seltzer 提出,人的思維方式有一定的固定性,即使真的可以時間倒流到抉擇的時候,我們也可能傾向以同一套思考機制做出同樣的選擇。外在因素(環境)和内在因素(過往經驗、信念等)都會影響我們的決定。根據「直覺」行事時往往是内在潛意識在左右我們的抉擇,甚至有機會會比客觀思考有更大影響力。因為這内在機制由人的 早期經歷構成,或許連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陳年舊事都會改變我們的思維模式。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會和照顧者和環境互動,從中形成並學習到一套內在的處事機制。照顧者的管教模式和成長環境是影響這些內在機制形成的重要因素。例如,如果孩子經常受到嚴厲的管教或意見被忽略、否定,他可能會發展出一種過度謹慎的內在機制,使他在做決定時猶疑不決、不愛冒險。這些內在機制能幫助我們在兒時生活中做出正確的決定,但當我們進入新的環境時,這些機制可能已經不再適用而令人做出並非最合適的決定。就比如是上述例子裏小心謹慎的處事方式或許會讓人錯過不少機會。即便環境因素有利於讓人挑戰嘗試新事物,他也有機會下意識地拒絕,卻又感到後悔。

<strong>世上沒有後悔藥:如何在遺憾中成長</strong> 3
後悔時,我們有可能會出現反芻思考(rumination),陷於自責、自我質疑之中

後悔了,又會如何?

雖然後悔是一種内心感受,但這種感受其實也會影響生理健康。研究指陷於後悔時的狀態和處於壓力中類似。自己可能會因為做了什麽而覺得後悔,不過這種感受一般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消減。相反,我們會覺得因自己沒有採取行動而錯過了的機會難以彌補。結果後悔、自責感或會長期持續,嚴重者還有可能出現荷爾蒙、免疫系統失衡的症狀。

後悔即代表自己未能讓事情盡善盡美,可是承認自己的不完美不是易事。因此,比起覺得後悔,我們的第一反應或許會傾向保護自己的自尊感(self-esteem),改變自己的認知。例如我們不滿意正在就讀的科系,我們可能會把原因歸咎於家人當時游説自己選擇了不合適的學科,而自己只是因為難於拒絕才做出這個決定。迴避做出「壞」決定的責任(不承認自己或許有不足之處),從而維持良好的自我形象(self-image)。短期來看,「否定」能保護自我(ego),可是迴避令我們無法正視問題根源。在再次遇到類似問題時也無法更有效地解決,只是治標不治本。

那麽,承認自己作出不合適的選擇就一定是最好嗎?適當的反思和改善當然有益,但是過於強烈的自責會有反效果。經歷後悔之時,我們有可能會出現反芻思考(rumination),不斷回想做出錯誤決定時的自己、對比其他更佳選項可能會得出的的結果,然後陷於自責、自我質疑之中。當我們只集中在苛責自己「為什麽會做不好決定」,反芻思考就會成為惡性循環:負面情緒被強化、減低解難能力,繼而出現無力感。嚴重的話更有機會產生、抑鬱、焦慮等情況。尤其是當成長階段中個人意見不被尊重或接受,那麽在發生負面的事情,人就會容易把「錯誤」歸責在自身上。同樣地,過分地執著於怪責自己的話,我們就沒有足夠空間冷靜思考改善方法,也難以作出更好的選擇。

當然,後悔不是一種愉快的感覺,但這也不代表後悔對我們沒有益處。後悔不單代表錯誤,同樣體現出我們希望從過往經驗中反思和進步的決心。當我們感到後悔時,不妨嘗試靜下心來,不加批判地觀察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覺。透過記下或與他人分享感受,讓自己深切地體會「後悔」。在每一次的「錯誤」決定中,都是一個學習機會讓人增加自我認識、釐清自己所重視的事物或原則,從而調整決策方式,在未來做出更合適的決定。

無論我們如何努力,回望過去都難免總有些遺憾時刻提醒着我們曾經的選擇和決定。即使我們未必認同自己當時的選擇,感到後悔也是正常的。然而我們可以認識自己的價值觀和如何做決定,更需要原諒自己並向前邁步。縱使我們無法改變過往經歷,但這不代表我們只能原地踏步,受限於同一種思考模式。更重要的是認知到一個人的思維可以成長,從每一次不完美中汲取教訓,讓後悔成為前進的動力。

參考資料

Gilovich, T., & Medvec, V. H. (1995). The experience of regret: what, when, and why. Psychological review, 102(2), 379.

Levens, S. M., Muhtadie, L., & Gotlib, I. H. (2009). Rumination and impaired resource allocation in depressio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18(4), 757.

Roese, N. (2005). If only: How to turn regret into opportunity. Harmony.

Zeelenberg, M., Van Dijk, W. W., Manstead, A. S., & vanr de Pligt, J. (2000). On bad decisions and disconfirmed expectancies: The psychology of regret and disappointment. Cognition & Emotion, 14(4), 521-541.

在時代活好。我們為有所追尋的你設立一個社群,助你鞏固自身、刺激思考、遇強愈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email":"Email address invalid","url":"Website address invalid","required":"Required field mi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