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滿足感與快樂:五分鐘教你如何找到真我,擺脱苦悶的人生!

尋找滿足感與快樂:五分鐘教你如何找到真我,擺脱苦悶的人生!

hkuintern

我嚮往的人生,在哪裡?

在一座單調灰暗的辦公大樓內,一位工人正在埋頭苦幹,他的薪水微薄,工作乏味單調,看起來被束縛在這個靜止不動的世界中。在他的眼中,一個充實的生活似乎遙不可及,只不過是妄想;唯有面對現實做社畜。但是,他不禁內心懷有一股追求脱離這個狀況,使他感到焦慮和疑惑——「我真的想這樣活下去嗎?」

<strong>尋找滿足感與快樂:五分鐘教你如何找到真我,擺脱苦悶的人生!</strong> 1
我嚮往的人生,在哪裡?毫無滿足感的人生 – 我真的想這樣活下去嗎?

如果你仔細聆聽的話,你會發現自己內心深處總有一個聲音,一種直覺(gut feeling),渴望自由,渴望活出一個更充實的人生。也許,你也聽見那股輕輕的聲音在你心頭縈繞:「這不是我,我不願失去真實的自我;這不是我,我嚮往的人生,在哪裡?」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藏着一個聲音,旨在追求一個充實的生活。這個觀察來自Carl Rogers,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當我們的內心得到自由的話,我們就能夠發揮內在成熟和發展自我的潛力。

人本主義心理學 Humanistic Psychology

內心如何得到自由?那個心底內的聲音渴望什麼?這些問題在 Carl Rogers 的「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 都能夠找到答案。Rogers 認為焦慮源於內心的不協調(incongruence)。當個人的實際自我(actual self)和理想自我(ideal self)之間存在明顯差距時,就會出現不協調。這意味著個人無法真正實現他們心中所期望的理想狀態,因為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限制和挑戰。這種不協調可能會導致心理上的不適和壓力,甚至可能影響個人的自尊(self-esteem)和心理健康。

為了減少不協調,Rogers 鼓勵人們勇於面對自己的內在感受,接受自己的真實自我,並且不受外界期望和評價的影響。通過這種自我接納(self-acceptance)和真實性(authenticity)的追求,個人可以逐漸實現實際自我與理想自我的和諧,進而達到更加健康和成長的心理狀態。

換句話説,當我們否定自己的真實感受,或者因為社會期望、價值觀等壓力使得個人不敢表現真實的自我,就會產生壓力、焦慮和失落感。為甚麼我們不會聽從自己的內心?有甚麼阻止我們成為理想中的自己,使我們不實踐自我、停留於現在?

我們被覆蓋的心聲

想想那些讓你感覺做起來沒有收穫,但繼續做落去的事情——也許只是因為它符合你的「自我形象」(self-image)。自我形象是個人對自己的認知和評價,包括個人對自己外貌、能力、特質、價值觀和行為的看法,可以是正面的、負面的或中立的。這種認知和評價通常是個人在成長和社會經驗中,透過自我反省、與他人互動和社會比較等過程中建立。

當一個人對自我形象有一個特定的預期時,他們會將這種預期融入到自己的行為中,進而影響他們的表現和行動,形成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的心理現像。這些受影響的行爲可以導致他們所預期的結果的實現,從而使預期變成了現實。

例如,如果一個人被告知他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音樂家,他會更有信心去練習音樂,並在音樂方面更加努力。這種積極的信念和行動可能使他最終成為一個真正優秀的音樂家,實現了他原本所預期的結果。反之,如果一個音樂家被告知沒有天分時,他可能會開始懷疑自己,並在這方面表現不佳。這種負面的預期可能最終導致他確實表現得不如預期。

這種心理現象提醒我們預期和信念對於個人的行為和結果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教育、工作、人際關係等方面,給予積極的支持和鼓勵,幫助個人建立積極的自我實現預言,有助於促進個人成長和成功。同時,避免給予負面、限制性的預期,可以避免負面的自我實現預言的出現。

<strong>尋找滿足感與快樂:五分鐘教你如何找到真我,擺脱苦悶的人生!</strong> 2
通過自我接納和真建立積極的自我實現預言,有助於促進個人成長和成功。

為自己而活?還是為別人而活?

除了保持自我形象之外,你是否曾試過做一些事不是為了就往自己的人生目標,而只是為了贏得他人的尊重和讚揚?Rogers 認為我們有一種心理要求,需要得到「積極關注」(positive regard),即他人對我們的尊重、認同和接納。有時侯,這種力量可能掩蓋自我實現的動力,使倒我們不為自身目標行動,而只為獲得他人的尊重,僅從他人看法中汲取自我價值。我們的行為到底有沒有自我真實性?若果我們為他人關注而行事,很可能會違背自我而感到困擾。

Rogers 認為我們對積極關注的需求是取決於個人的「價值條件」(conditions of worth),即個人對自己價值的評價和接受,而這些評價通常是來自外界的標準和期望。具體來說,在個人成長和社會化(socialization)的過程中,個人會接受來自家庭、教育機構、社會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價值觀和期望。這些外在標準和期望成為了個人評價自我價值的依據。當個人的行為和特質符合這些外界標準時,他們會得到積極的回饋和認可,從而形成積極的價值條件。相反,如果個人的行為和特質不符合這些標準,他們可能會受到負面評價,從而形成負面的價值條件。

比如一個孩子對於踢足球充滿熱情,但父母卻迫他在課外活動的時間去補習和讀書。孩子沒有空間實現真實的自我,從而掩蓋着內心的聲音,感覺只有順從父母才有價值,得到他們積極的認可。理想情況是,儘管父母不喜歡孩子的行為或興趣都好,孩子依然應該感受到被父母接納,擁有自我實現的自由,並感到自己的存在有價值。幸運的是,Rogers 強調,不論過去如何,每個人的內在成長驅動力依然存在,並在人生中努力實現自我。

當個人的自我價值完全取決於外界的評價時,就會感到內心不安,並努力迎合他人的期望,以獲得肯定和接受。這樣的情況就會導致個人的自我真實感受被壓抑,甚至失去了真正的自我。因此,為了實現健康的自我成長,Rogers 認為人應該超越價值條件,真正接納和肯定自己的內在價值。他提倡建立無條件的積極關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這意味著不以外界的評價為依據,而是非評判性(non-judgmental)地自己的所有經驗和情感,並視之為珍貴和有價值的。通過建立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個人可以更加真實地面對自己,表現出自己的真實特質和感受,從而實現更健康和積極的自我成長。

<strong>尋找滿足感與快樂:五分鐘教你如何找到真我,擺脱苦悶的人生!</strong> 3
當我們否定自己的真實感受,不敢表現真實的自我,就會產生壓力、焦慮和失落感.

接觸和聽從你的內心聲音,「真實」地生活

當我們擺脫了使我們背叛自我的障礙時,我們會自然地成長、成熟並實現。

要找到並再次聆聽你的內心的第一步是反思。我們可以開始問自己一個「奇蹟問題」 (miracle question):「假設你今天晚上在平常的時間睡覺,但在半夜,奇蹟發生了,今天你面對的所有問題已經不復存在了。當你第二天醒來時,你在生活中注意到的第一個區別是甚麼?」這條奇蹟問題的目的是讓人脫離「現實生活」、擺脫束縛地想像理想的生活。這能夠讓我們了解自己內心真正想過的生活,看到理想自我和實際自我的差距,然後定一些具體目標去逐步收窄這差距。

另外,靜觀(mindfulness)練習是一個有助於提升自我意識和接納自己情緒與思維的工具。坐在安靜的地方,專注於呼吸,可以讓我們意識到阻礙真實表達的思維和行為。同時,靜觀也讓我們以非批判的態度接受自己的經歷,增強積極的自我形象,並更加聆聽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靜觀教會我們活在當下,不受過去經驗所造成的自我限制,讓我們更接近真實生活的本質。

閱讀到這裡。此時此刻,你可能已經意識到了許多反思和收獲,可以嘗試每天在一個安靜舒適的地方設定一個時間,寫一寫日記幫助你反思,自由寫下心裏的感受,進一步接觸和澄清你的內心聲音。透過這些方法,我們可以開始揭開自己的層層面紗,發掘通向真正滿足的道路,並最終實現更充實的生活。讓我們聆聽內心的聲音,相信自己的直覺,以自己的方式生活,願旅程同樣美好如目的地。

參考資料

Cervone, D., & Pervin, L. A. (2019). A Phenomenological Theory: The Personality Theory of Rogers. In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14th ed., pp. 127–158). essay, John Wiley & Sons, Inc.

Rogers, C. R. (2013). A theory of therapy and personality change: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centered framework”. Perspectives in Abnormal Behavior: Pergamon General Psychology Series341.

Stith, S. M. , Miller, M. S., Boyle, J., Swinton, J., Ratcliffe, G., & McCollum, E. (2010). Making a difference in making miracles: Common roadblocks to miracle question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38(2), 380–393.

Xiao, Q., Yue, C., He, W., & Yu, J. Y. (2017). The mindful self: A mindfulness-enlightened self-view.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752.

在時代活好。我們為有所追尋的你設立一個社群,助你鞏固自身、刺激思考、遇強愈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email":"Email address invalid","url":"Website address invalid","required":"Required field mi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