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運動後集體創傷?社交媒體如何影響香港人的心理健康? 2

社會運動後集體創傷?社交媒體如何影響香港人的心理健康?

25 7 月, 2023 in 精神健康, 社會時事

hkuintern
社會運動後集體創傷?社交媒體如何影響香港人的心理健康? 3
社會運動後集體創傷?社交媒體如何影響香港人的心理健康? 5

曾經香港人相信只要肯努力及具備獅子山精神,每個人都可以找到令人滿足的生活。然而經歷了社會運動後,很多香港人現在對香港的印象變成不開心、絕望和感覺到有壓力等,究竟事實是否如此呢?

過去十年間的趨勢——社會運動或使抑鬱徵狀增加

根據由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和李嘉誠醫學院發表,題目為「Depression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uring Major Social Unrest in Hong Kong——A 10-yea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的研究指出,在經歷了2014年的社會運動後,香港具抑鬱徵狀的人口忽然提升了三倍。更甚的是,去到當再次發生社會運動,此數字甚至超過人口的七分之一。假設研究數據反映真實情況,則代表香港同時間有約百萬名市民受失眠、疲倦、對身邊事物失去興趣等常見抑鬱徵狀困擾,這件事可説是非常嚴重。儘管研究是以縱向形式設計,並不能探究社會運動與抑鬱人口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但一篇來自Zimmerman et al.(1999)的論文指出,個人對現狀的無力感,配合個人沒信心能帶來社會政策上的改變,會顯著增加患上抑鬱的幾率。讓情況雪上加霜的是,香港人普遍忽略了自己的心理狀況。一份研究常見精神病的本地論文(Lam et al., 2015)指出,於當時只有約四份之一患有常見精神病的香港人口會尋求專業幫助,可見香港人對自己心理狀況的輕視。

社會運動後集體創傷?社交媒體如何影響香港人的心理健康? 4
香港抑鬱症高危人口呈上升趨勢。取自Ni et al. 2020

集體創傷後的連帶後果——創傷後壓力症

同一份研究中也提及到另一種於研究期間有上升趨勢的心理徵狀,也就是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其主要徵狀包括:

  • 突然出現創傷相關的記憶片段——當接觸到類似創傷的場景的時候,便可能出現闖入式的記憶
  • 焦慮情緒——患者的焦慮源自於對不確定性的害怕,例如對不熟悉環境的逃避
  • 過度警覺——患者會對持續觀察身邊環境的危險性,同時容易感到受威脅,並出現如心跳加速、出汗等生理跡象

創傷後壓力症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一樣不容忽視,不單止患者長時間受到創傷記憶的影響,可能導致生活習慣上的改變,同時患者們具備與抑鬱患者相同的自動化負面思想,令他們的病情難以在短時間内得到顯著的改善。

創傷後壓力症由社交媒體造成?咎由自取還是無辜受害?

社會大環境的改變可能導致了抑鬱症的增加,相比之下創傷後壓力症上升的趨勢歸因於瀏覽暴力事件或社會運動等相關新聞。研究中發現,於社會運動期間,每天花多於2個小時瀏覽社交媒體或新聞的人,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徵狀的幾率明顯比其他人高。考慮到當時新聞以及網上平台遍佈社運相關且血腥的畫面,見證暴力、攻擊或社會撕裂,正正就是創傷後壓力症常見的觸發點。另外,當時會投入大量時間關注社運新聞的人士,普遍要比其他人更加關心社運的發展,因而受到的影響比其他人較大也是平常不過。因此,由以上提及的研究成果推斷,單就接觸不同暴力畫面就可能導致普通人的情緒受影響,不難想象香港人被動且無意識地讓自己的心理健康長期處於一個危險的處境。

如何改善個人的心理健康?

情緒層面上,抑鬱及創傷後壓力症兩者常見的焦慮徵狀,可以透過改善個人生活習慣去減少焦慮的影響,例如適量運動,培養有規律的睡眠習慣等都有助減少日常焦慮的發生。但是,一旦出現一些生理上的徵狀,如失眠、長期疲倦等,就應該對自己的心理狀況提高警覺,尋找合適、可信的資源去自我評核這些徵狀的嚴重程度,再決定是否有咨詢專業人士的必要。

心理學對個人心態有何建議?

心理學中,也有「過去的就讓它過去」有如這一説法,指的並不是不再提及負面的時間就能讓我們的心理健康回復以往的狀況,而是在不同程度的創傷後,我們需要關注的是對經歷的消化,理解過去發生的事情,以達到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的概念。這個適用於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和狀況,以幫助我們在亂世下維持或改善心理健康。

參考資料

Lam, L. C., Wong, C. S., Wang, M. J., Chan, W. C., Chen, E. Y., Ng, R. M., Hung, S. F., Cheung, E. F., Sham, P. C., Chiu, H. F., Lam, M., Chang, W. C., Lee, E. H., Chiang, T. P., Lau, J. T., van Os, J., Lewis, G., & Bebbington, P. (2015). Prevalence, psychosocial correlates and service utilization of depressive and anxiety disorders in Hong Kong: the Hong Kong Mental Morbidity Survey (HKMMS).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50(9), 1379–1388. https://doi.org/10.1007/s00127-015-1014-5

Ni, M. Y., Yao, X. I., Leung, K. S., Yau, C., Leung, C. M., Lun, P., … & Leung, G. M. (2020). Depression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uring major social unrest in Hong Kong: a 10-yea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The Lancet, 395(10220), 273-284.

Zimmerman, M. A., Ramírez-Valles, J., & Maton, K. I. (1999). Resilience among urban African American male adolescents: A study of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sociopolitical control on their mental health.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7(6), 733-751.

在時代活好。我們為有所追尋的你設立一個社群,助你鞏固自身、刺激思考、遇強愈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email":"Email address invalid","url":"Website address invalid","required":"Required field mi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