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心理學】喜歡「想當年」是初老的象徵嗎? 2

【懷舊心理學】喜歡「想當年」是初老的象徵嗎?

15 7 月, 2021 in 個人成長

魚仔

你有經常回想起那些年的中學回憶嗎?又或是翻相簿時停不了手?人往往喜歡懷舊,難道這也是初老的象徵嗎?其實外國一直有一個常態叫 Throwback Thursday(TBT) 或是 Flashback Friday(FBF),指人們會在星期四或星期五於社交平台(Instrgram、Twitter)或 Blog 上發布一張以前的照片,藉著社交媒體鼓勵人們分享過往的回憶。那麼究竟懷舊有著怎樣的吸引力,令大家如此著迷呢?

甚麼是懷舊?

懷舊(nostalgia)起初是一個醫學名詞,由一位瑞士醫生 Johannes Hofer(1688)提出。他說明懷舊是由「回去」(Nostos「痛苦」(Algos兩個詞語組成,用來形容當時的軍人因為思鄉(homesickness)而引起的抑鬱情緒 (Batcho, 2013)。及後 ,Hirsch(1992)在精神分析學的角度指出,懷舊是一種對回到過去的渴望,而人們亦會不其然地理想化這些回憶。學者們稱這些現象為屏幕記憶(screen memory),它通常是源自於童年的回憶,而人在回想的過程中,會自動過濾了當中的負面情緒。它是一種混合了不同記憶和情緒的「合劑」,像一個扭曲了的真實回憶。所以心理學家經常會形容懷舊為一種苦樂參半的經歷。

為甚麼人總會留戀往時的回憶?

或許懷舊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你知道原來懷舊也有分時候嗎?Routledge Clay(2015)提到當我們感到沉悶、不愉快,及覺得人生沒有意義的時候最容易回憶過去。簡單來說,其中一個觸發我們產生懷舊的情緒就是困擾(distress)。學者指出當人有負面情緒時,我們更容易勾起自傳式記憶(autobioraphical memory),即回想起關於我們以往經歷的重要事件或深刻經歷(Wildschut et al., 2006,所以懷舊可能是人們面對困擾時的一種回應方法。而且,我們經常以為只有年紀較大的人才會懷舊,但原來學者 Batcho 指出較年輕的成年人才是最喜歡懷舊的呢 !因為他們正經歷人生的過渡階段,所以他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反而會令他們愐懷過往的生活(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9)。所以懷舊並不代表初老呢!

除了個人的負面情緒外,你有發現當你與朋友或家人相聚的時候,通常都特別容易說起往事嗎? 這正正是 Routledge 提出的另一個觸發點-社交互動(social interaction)。當我們進行社交活動時,朋友、家人,或是聚餐的地點都會成為我們提取記憶的線索(retrieval cues),令我們不自覺地回想起舊時的經歷。此外,在聚會上我們大多希望製造共同話題去維繫關係,而這種關係連結的經驗(bonding experience)會令懷舊更具傳染力,讓人更容易憶起當年一起經歷的光陰。就好像當你出席中學同學聚會時,你們總會說起大家的「黑歷史」、那些年的班際活動,以及你們的畢業禮等。因為透過回想起這些片段,你們就能分享共同的情緒和經歷,拉近彼此距離。

懷舊的好與壞 

懷舊一方面為我們帶來人生意義,在回憶過去的同時幫助我們對抗孤獨,提升自尊 (Routledge et al., 2011; Wildschut, 2006);但亦有研究指出,當懷舊這種習慣變成我們生活的常態,其實會令我們變得消極、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 (Newman et al., 2020)。那麼究竟懷舊是好還是壞呢?

學者 Svetlana Boym 指出懷舊對我們的影響可能與我們對過去的看法有關,因此她提出了兩種懷舊的類型:恢復性懷舊(restorative nostalgia)反思性懷舊(reflective nostalgia)(Horvath, 2018)。「恢復性懷舊」著重 Hofer 所說「回去」的部分,即指人們渴望重新體驗「過去」,亦希望以懷舊的方式重建過往的時光去彌補記憶上的缺口。例如若果我們分手後仍經常沉溺於往時的戀愛時光,並經常找回前度,希望重新體驗昔日的戀愛時刻,這樣就是較不切實際的懷舊方式,更容易帶來負面影響。相反,「反思性懷舊」雖則著重於「痛苦」的部分,但這只是代表人們重視情感上的渴求,希望用反思性的態度回想起那不完美的回憶。當我們偏向這種懷舊方式時,我們其實意識到時間是不可逆轉這個事實,所以我們能以一個審美的角度回看過去。就像是你會用一件物件或一張照片去細味當年的時光,去尋求那一瞬間的快樂,這樣也是個較正面的懷舊態度。所以,是好是壞也是掌握在你手中呢!

總括而言,不論是任何年紀的人,我們難免會回想起昔日的種種點滴。只要我們不要過份沉醉於過去,適當的懷舊也是一個幫你尋找人生意義,維持社交的好方法!

Reference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9, November.). Speaking of Psychology: Does nostalgia have a psychological purpose? https://www.apa.org/research/action/speaking-of-psychology/nostalgia.

Batcho, K. I. (2013). Nostalgia: The Bittersweet History of a Psychological Concept. History of Psychology.

Horvath, G. (2018). Faces of nostalgia. Restorative and reflective nostalgia in the fine arts. Jednak Książki. Gdańskie Czasopismo Humanistyczne, (9), 145-156.

Hirsch, A. R. (1992). Nostalgia: A neuropsychiatric understanding. ACR North American Advances.

Newman, D.B., Sachs, M.E., Stone, A.A., & Schwarz, N. (2020). Nostalgia and well-being in daily life: An ecological validit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8(2), 325-347.

Routledge C., Arndt, J., Wildschut, T., Sedikides, C., Hart, C., Juhl, J., Vingerhoets, A. J., & Scholtz, W. (2011). The past makes the present meaningful: Nostalgia as an existential resour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1, 638-652

Routledge, C. (2015). Nostalgia : A Psychological Resource, Taylor & Francis Group. ProQuest Ebook Central, http://ebookcentral.proquest.com/lib/hkuhk/detail.action?docID=4015981.

Wildschut, T., Sedikides, C., Arndt, J., & Routledge, C. (2006). Nostalgia: content, triggers, func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1(5), 975.

我們的服務

課程

課程

深入淺出的心理學線上及實體課程,提升自我。

MindForest App

MindForest App

運用心理學與人工智慧的研究成果,助你面對生活的每一刻挑戰。

社群活動

社群活動

一系列的社群活動,凝聚不甘原地踏步,嚮往結伴成長的你。

企業培訓

全面的人才培訓與發展方案,為你締造長遠的企業發展。


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

全面及實證的心理治療及輔導服務,疏導情緒。

ForestGuide 諮詢

ForestGuide 諮詢

一對一諮詢服務助你描繪人生藍圖,找到前進的力量與方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email":"Email address invalid","url":"Website address invalid","required":"Required field mi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