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心理學】喜歡「想當年」是初老的象徵嗎? 2

【懷舊心理學】喜歡「想當年」是初老的象徵嗎?

15 7 月, 2021 in 個人成長

魚仔

你有經常回想起那些年的中學回憶嗎?又或是翻相簿時停不了手?人往往喜歡懷舊,難道這也是初老的象徵嗎?其實外國一直有一個常態叫 Throwback Thursday(TBT) 或是 Flashback Friday(FBF),指人們會在星期四或星期五於社交平台(Instrgram、Twitter)或 Blog 上發布一張以前的照片,藉著社交媒體鼓勵人們分享過往的回憶。那麼究竟懷舊有著怎樣的吸引力,令大家如此著迷呢?

甚麼是懷舊?

懷舊(nostalgia)起初是一個醫學名詞,由一位瑞士醫生 Johannes Hofer(1688)提出。他說明懷舊是由「回去」(Nostos「痛苦」(Algos兩個詞語組成,用來形容當時的軍人因為思鄉(homesickness)而引起的抑鬱情緒 (Batcho, 2013)。及後 ,Hirsch(1992)在精神分析學的角度指出,懷舊是一種對回到過去的渴望,而人們亦會不其然地理想化這些回憶。學者們稱這些現象為屏幕記憶(screen memory),它通常是源自於童年的回憶,而人在回想的過程中,會自動過濾了當中的負面情緒。它是一種混合了不同記憶和情緒的「合劑」,像一個扭曲了的真實回憶。所以心理學家經常會形容懷舊為一種苦樂參半的經歷。

全港首個心理科技 App。

MindForest 運用心理學與人工智慧的研究成果,助你逐步建立強韌心理、行動力和優質生活。

app

為甚麼人總會留戀往時的回憶?

或許懷舊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你知道原來懷舊也有分時候嗎?Routledge Clay(2015)提到當我們感到沉悶、不愉快,及覺得人生沒有意義的時候最容易回憶過去。簡單來說,其中一個觸發我們產生懷舊的情緒就是困擾(distress)。學者指出當人有負面情緒時,我們更容易勾起自傳式記憶(autobioraphical memory),即回想起關於我們以往經歷的重要事件或深刻經歷(Wildschut et al., 2006,所以懷舊可能是人們面對困擾時的一種回應方法。而且,我們經常以為只有年紀較大的人才會懷舊,但原來學者 Batcho 指出較年輕的成年人才是最喜歡懷舊的呢 !因為他們正經歷人生的過渡階段,所以他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反而會令他們愐懷過往的生活(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9)。所以懷舊並不代表初老呢!

除了個人的負面情緒外,你有發現當你與朋友或家人相聚的時候,通常都特別容易說起往事嗎? 這正正是 Routledge 提出的另一個觸發點-社交互動(social interaction)。當我們進行社交活動時,朋友、家人,或是聚餐的地點都會成為我們提取記憶的線索(retrieval cues),令我們不自覺地回想起舊時的經歷。此外,在聚會上我們大多希望製造共同話題去維繫關係,而這種關係連結的經驗(bonding experience)會令懷舊更具傳染力,讓人更容易憶起當年一起經歷的光陰。就好像當你出席中學同學聚會時,你們總會說起大家的「黑歷史」、那些年的班際活動,以及你們的畢業禮等。因為透過回想起這些片段,你們就能分享共同的情緒和經歷,拉近彼此距離。

懷舊的好與壞 

懷舊一方面為我們帶來人生意義,在回憶過去的同時幫助我們對抗孤獨,提升自尊 (Routledge et al., 2011; Wildschut, 2006);但亦有研究指出,當懷舊這種習慣變成我們生活的常態,其實會令我們變得消極、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 (Newman et al., 2020)。那麼究竟懷舊是好還是壞呢?

學者 Svetlana Boym 指出懷舊對我們的影響可能與我們對過去的看法有關,因此她提出了兩種懷舊的類型:恢復性懷舊(restorative nostalgia)反思性懷舊(reflective nostalgia)(Horvath, 2018)。「恢復性懷舊」著重 Hofer 所說「回去」的部分,即指人們渴望重新體驗「過去」,亦希望以懷舊的方式重建過往的時光去彌補記憶上的缺口。例如若果我們分手後仍經常沉溺於往時的戀愛時光,並經常找回前度,希望重新體驗昔日的戀愛時刻,這樣就是較不切實際的懷舊方式,更容易帶來負面影響。相反,「反思性懷舊」雖則著重於「痛苦」的部分,但這只是代表人們重視情感上的渴求,希望用反思性的態度回想起那不完美的回憶。當我們偏向這種懷舊方式時,我們其實意識到時間是不可逆轉這個事實,所以我們能以一個審美的角度回看過去。就像是你會用一件物件或一張照片去細味當年的時光,去尋求那一瞬間的快樂,這樣也是個較正面的懷舊態度。所以,是好是壞也是掌握在你手中呢!

總括而言,不論是任何年紀的人,我們難免會回想起昔日的種種點滴。只要我們不要過份沉醉於過去,適當的懷舊也是一個幫你尋找人生意義,維持社交的好方法!

Reference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9, November.). Speaking of Psychology: Does nostalgia have a psychological purpose? https://www.apa.org/research/action/speaking-of-psychology/nostalgia.

Batcho, K. I. (2013). Nostalgia: The Bittersweet History of a Psychological Concept. History of Psychology.

Horvath, G. (2018). Faces of nostalgia. Restorative and reflective nostalgia in the fine arts. Jednak Książki. Gdańskie Czasopismo Humanistyczne, (9), 145-156.

Hirsch, A. R. (1992). Nostalgia: A neuropsychiatric understanding. ACR North American Advances.

Newman, D.B., Sachs, M.E., Stone, A.A., & Schwarz, N. (2020). Nostalgia and well-being in daily life: An ecological validit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8(2), 325-347.

Routledge C., Arndt, J., Wildschut, T., Sedikides, C., Hart, C., Juhl, J., Vingerhoets, A. J., & Scholtz, W. (2011). The past makes the present meaningful: Nostalgia as an existential resour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1, 638-652

Routledge, C. (2015). Nostalgia : A Psychological Resource, Taylor & Francis Group. ProQuest Ebook Central, http://ebookcentral.proquest.com/lib/hkuhk/detail.action?docID=4015981.

Wildschut, T., Sedikides, C., Arndt, J., & Routledge, C. (2006). Nostalgia: content, triggers, func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1(5), 975.

在時代活好。我們為有所追尋的你設立 MindForest 社群,助你鞏固自身、刺激思考、遇強愈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email":"Email address invalid","url":"Website address invalid","required":"Required field mi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