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院結業潮:時代變遷下的無奈與感傷
戲院嘅落幕,到底係一種文化衰亡,定係社會進步嘅必然?
當最後一盞燈熄滅,我們告別的不僅僅是一個場地,更是一代人的青春。二零二五過去半年,新光戲院、新寶戲院、嘉禾院線4間戲院等先後結業,不少戲院推出優惠,望吸引大眾將目光重投大銀幕。戲院的消失,猶如集體記憶的斷裂,過往的點滴彷彿突然被抽走,讓人感到失落。年長一代會憶起戲院曾為城市帶來的熱鬧與憧憬;而年輕一代則會記得他們第一次與父母或朋友一起觀影的純真時刻。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戲院結業潮觸發了人們的「失落感」(Sense of Loss)。這份失落感,並非單純源自對一個場所的懷念,而是牽繫著人們對往昔時光與情感的追憶。戲院作為一個集體記憶的載體,承載了無數人的青春、愛情與友情。當這些空間消失時,人們會感到一種無形的空虛與孤獨。這種情感反應,與心理學中的「懷舊情感」(Nostalgia)密切相關。懷念,也許是為了尋求情感上的慰藉,但同時亦讓人對當下的變遷感到無奈。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電影:戲院記憶的珍貴與獨特
「能暫時懷念某種老朋友,不過未能共享一葉舟」
懷念過去的時光,回頭看那些已消逝的人或事,老朋友的分別、家人的離世或某種生活方式的改變,讓我們更加珍惜那些已經無法重來的瞬間。懷念過去並不僅僅是消極的情感,更能讓人感到溫暖、連結以及生命的意義(Wildschut et al., 2006)。它可以幫助我們在當下找到力量,因為過去的經歷提醒我們曾經克服過困難,也曾擁有過快樂。
回憶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它不僅僅是一段記憶,更記載了一段情感交流。在戲院裡,我們與朋友、家人、甚至陌生人共同經歷了無數的喜怒哀樂。而戲院的集體體驗能夠增強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許多地方喜歡舉辦懷舊電影活動,為的是創造集體體驗,讓觀眾重溫過去的快樂與純真,通過共享記憶來增進情感連結(St. Lawrence, 2020)。戲院的記憶,因此成為了一種情感上的紐帶,將人們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如同歌詞的後段「為美好光影感激可以隨身走」,儘管告別,我們仍能緊握各自的美好光影。
懷舊情感的心理學:為何過去的時光總是特別美好?
懷舊本質上是一種複雜的情感狀態,讓人們對過去的時光產生一種特別的眷戀,反思當下生活。根據Cooper的研究,懷舊情感是在社會發生變化時,人們用來回憶過去、尋找心理安慰的一種方式(Cooper, 2021)。懷舊情感能夠提供情感上的慰藉,讓人們在面對現實的壓力與挑戰時,找到一種心理上的平衡。
懷舊情感的心理機制,與記憶的選擇性有關。我們的大腦傾向於記住過去的美好時光,而忽略那些不愉快的經歷,這被稱為「玫瑰色記憶偏誤」(Rosy retrospection)。過去的不愉快或困難經歷,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被淡化,而快樂或有意義的時刻卻更容易被記住。因此,我們回憶起的往往是經過美化的過去。
回憶再建:過去的瞬間如何定義我們的生命
回憶過去時,我們不僅重溫了當時的場景,還會重新賦予那些瞬間更深的意義。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的大腦在處理記憶時,並非單純地像錄影機一樣精準重現過去的情景,而是會根據當下的情感狀態、需求以及人生階段重新詮釋過去的經驗(Conway & Pleydell-Pearce, 2000)。這個過程被稱為敘事記憶重構(narrative memory reconstruction)。例如,一次當時看似普通的家庭晚餐,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因為家庭成員的離別或人生階段的轉換,而被重新詮釋為對家庭溫暖的象徵,甚至定義我們生命中的「幸福」。
人們會主動將人生經歷編織成一個有意義的故事,幫助理解自我,找到生命的價值與目的。根據心理學家丹·麥克亞當斯(Dan P. McAdams)的「生命故事理論」(Life Story Theory),人們會在敘述過去的過程中賦予事件新的意義,尤其是那些具有情感濃度的記憶。過程中,回憶的內容可能會被潤色或重新編排,以符合頃刻的自我認同與需求(McAdams, 2001)。因此,我們懷念的並非只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所象徵的情感、關係或價值。
集體情感的投射:戲院結業牽動的社會情緒
戲院的結束不僅僅是空間的消逝,更象徵著社會記憶結構的轉變:網絡串流平台興起,我們從過去共享的公共空間,逐漸走向以個人為主的私人世界。同時,戲院連繫着公共情感與文化,它的消逝象徵着一種文化的失落,讓人感受到記憶逐漸破碎、難以拼湊的無力感。
戲院所承載的,正是我們集體心靈中那份難以言喻、卻深刻存在的情感。面對這份情懷,我們又該如何珍視與守護,才能讓這份記憶不被時代洪流沖淡?
珍惜當下,讓美好記憶永存
戲院結業固然令人婉惜,但我們仍能守護香港的電影文化。
樹洞香港舉辦【周冠威說周冠威】電影分享會,邀請周冠威導演分析自己的電影作品,講座揀選一套他自編自導的短片,由劇本創作、分鏡準備、現場拍攝、演員處理、剪接混音等,由導演第一身講解,詳細分析創作過程的心路歷程,藉此教授學員電影創作及製作的知識,傳授導演心法。通過這次分享會,我們不僅能夠學習到電影創作的技巧,更能夠感受到電影作為一種文化載體的價值和意義。讓我們一起珍惜當下,讓美好記憶永存。
參考資料:
Cooper, Matthew, “Backward glances: The cultural and industrial uses of nostalgia in 2010s Hollywood cinema” (2021).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Master of Arts Theses. 36. https://via.library.depaul.edu/cmnt/36
Conway, M. A., & Pleydell-Pearce, C. W. (2000). The construction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ies in the self-memory system. Psychological Review, 107(2), 261–288. https://doi.org/10.1037/0033-295X.107.2.261
McAdams, D. P. (2001). The psychology of life storie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5(2), 100–122. https://doi.org/10.1037/1089-2680.5.2.100
St. Lawrence, E. (2020). The (Live) Cinema of Nostalgia. Spectator, 40(1), 25-34. https://cinema.usc.edu/spectator/40.1/03_StLawrence.pdf
Wildschut, T., Sedikides, C., Arndt, J., & Routledge, C. (2006). Nostalgia: Content, triggers, func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1(5), 975–993.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91.5.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