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型人格

害怕得罪別人?你是討好型人格嗎?

9 9 月, 2022 in 未分類, 心理學, 性格心理學

Emily Lam

明明上司提出的要求不合理,你卻只硬著頭皮答應?

明明件貨唔太啱心水,但唔好意思拒絕SALES?

明明你不想去爬山,但還是把「不」默默吞進肚子,陪朋友去?

看看以下特徵你符合多少?

  1. 你不太會拒絕人
  2. 你大多以別人想法為先
  3. 你覺得提出相反意見會得罪人
  4. 即使你持相反意見,你也曾佯裝認同
  5. 你對他人的反應很敏感
  6. 你渴望透過認同得人的喜愛
  7. 你經常道歉
  8. 你傾向自責

如多項符合,你可能是討好型人格!

甚麼是討好型人格(People pleaser)?

慣性討好的人凡事先考慮到別人,之後才到自己的需求,通常性格特徵是友善、平易近人、樂於助人等。但慣性討好的人會傾向不懂如何為自己發聲,可引致慣性忽視自我、犧牲自我,顯得沒有原則及底線。

慣性討好和社會依賴型(sociotropy)性格特徵有關聯(2),過度以討好別人方式維持人際關係,這類行為是以下心理障礙的症狀之一:

焦慮症或憂鬱症(Anxiety) or (Depression)

迴避型人格障礙(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依賴型人格障礙(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

為甚麼我會不自覺討好別人?

1. 自信心低

不重視自己的需要,必須透過外界的正面回應來換取對自我的肯定,對他人的付出便成為自我認同感的來源。

2.缺乏安全感

研究指出,討好行為是源自對快感本能的追求,這種愉悅感來自他人的肯定和嘉許。對討好者 (people pleaser) 來說,討好行為能安撫內心,亦鮮有他人的負面回應,重複討好他人會形成一種習慣。當這種行為形成一個模式 (pattern) ,熟悉且可預計,便能得到慰藉,獲取安全感。

3.過去不愉快經驗

因過去曾受到欺凌,便嘗試透過滿足別人來避免過去不快經驗的重演。

4.原生家庭的影響

在成長過程中,自己只能從父母中得到有條件的愛,例如必須學業成績優異才會得到認同,才有機會出外遊玩,只有當自己的行為表現符合父母的期望,才會感受到愛。從原生家庭中學到愛是有條件的,日後和他人相處時,我也必須賣力滿足他人的需求,我才值得得到別人的嘉許與認同,甚至會慢慢形成一種自我認知,在潛意識形成自我的一部份。

為甚麼我不應習慣討好他人?

1. 失去底線,缺乏個人界限

重視他人的感受本應是同理心的展現,但若恆常地忽略自我需求,不免會將自己的底線無限退後,如心理學的登門檻效應(Skips threshold effect/Foot In The Door Effect)就指出一個人如果答應了一個微小的要求,那麼這個人也會傾向於接受更高難度的要求,換言之若你一直不懂拒絕,你自己也會無下限地滿足對方更高的要求,例如當你勉強答應了一星期內完成的工作,下次上司要求你五天內完成,就算這在你能力範圍外你也傾向答應。

2.負面情緒

長期忽視自己的需求會累積委屈、不甘、憂鬱、煩躁等負面情緒。
長期忽視自己的需求會累積委屈、不甘、憂鬱、煩躁等負面情緒。

你內心否定對方的想法,卻順從對方,言行不一,一直壓抑自己的需求漸漸令自己不滿的情緒累積,埋下定時炸彈,他日引致情緒大爆發。

3.關係疏遠

隱藏自己的想法會令他人不了解真實的你,偏偏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是建立親密關係的重要一環,盲目和應他人其實無助於拉近彼此距離,長遠而言只會反其道而行,讓別人感受不到你的真誠。

試想想現今受歡迎的人物,無一不具備鮮明個人性格特徵,例如香港的 Mirror 十二子,當遇上瘋狂粉絲不合理的追星行為時,也會發聲設立界線,勸阻行同時也無阻人氣發展。你和我同樣,在日常中學懂恰當設立個人界限,偶爾說「不」,對人際關係有利無害。與其用萬般討好的方式逃避衝突,倒不如積極面對,學習如何為自己發聲而不失大體,更加將紛爭轉化為昇華關係的契機。

在時代活好。我們為有所追尋的你設立 MindForest 社群,助你鞏固自身、刺激思考、遇強愈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email":"Email address invalid","url":"Website address invalid","required":"Required field mi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