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得獎電影《美國女孩》是導演阮鳳儀的寫實自傳,故事發生在2003年,媽媽罹乳癌後,三母女從美國回到台灣和爸爸團聚,和家人相處,既愛也恨,直面死亡的恐懼。
「父母憑什麼代我作決定?」 這問題曾縈繞在導演阮鳳儀的心中良久, 於是她藉著電影把全家帶回2003年, 翻開傷痛並以另一角度重新審視自己與家人的關係, 開拍前她花時間訪問家人親友; 讀文章了解癌症病人;帶媽媽去接受諮詢。 她曾在一則訪問中提到, 她作為創作者,經常需要思考自己是怎麼樣的人, 為什麼自己的成長經歷讓我變成這樣, 而答案正正指向2003年那段難熬的日子。 於是,她用誠實的創作療癒自己的童年, 也重新理解家人, 過程中才發現自己對媽媽的原生家庭很陌生, 這份理解也或多或少能讓她釋懷。
冰山理論 (Iceberg Theory)

家庭治療大師 Virginia Satir 就曾提出冰山理論(Iceberg Theory),將人比喻為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人類的外在行為就如冰山露在水平面以上的部分,看得見的部分其實只是整個冰山一角,另外大部分隱藏在水平面以下,代表著人類內在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及自我。我們在與人溝通時,有時連自己冰山底下的內在都毫無覺察,情緒久久被壓抑而不自知。
以《美國女孩》中的大女兒芳儀為例,在對媽媽口出狂言,說出「妳想死就死啊!反正妳又沒有要好好活著。」的背後,我們看見的除了是憤怒(感受)與叛逆,還有女兒覺得母親軟弱的控訴(觀點)(期待母親堅強),其實也隱藏了對母親死亡的恐懼(渴望)。
自卑情結 (Inferiority Complex)
阿德勒(Alfred Adler)個體心理學中主張人生而擁有自卑感,這種自卑感可以是源於原生家庭、人際關係、社會體制、地方文化等。自卑情結 (Inferiority Complex)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Primary)是從嬰孩時期延續自今的自卑感,這種自卑感不一定是不良的,可以化成我們的動力及生產力 。但有些人的自卑感會發展至第二階段(Secondary),源於童年時未學懂和自卑感共存,
例如我們自出生起就已直面父母或照顧者的權威,從某種意義來說我們的生存依賴著他們,權利天秤完全失衡,無論是肚餓、生病, 也只能等待父母照顧我們的需求,這些經歷會令我們我們不甘於下風,衍生出補償心態,從另一種長處去平衡自己在個人與社會中的角色。部份人為了掩蓋這種自卑感,會覺得自己必須在其他領域中(例如:事業)做到最好才能彌補因自卑而生的不安全感,甚至因此而忽略其他領域(如:人際關係),這稱之為過度補償。

要降低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影響, 須先意識到自己身處於不健康關係, 並嘗試跳出原生家庭的框框,不要受不快經歷所困。 但現實往往知易行難,哪怕察覺自己和人相處出現問題, 要撫平童年經歷所帶來的傷疤卻絕不容易。 阮鳳儀坦然在拍畢《美國女孩》後,解開了童年心結。 創作的過程可以重現內心的衝突, 與其將原生家庭視為自己的桎梏, 一味怨天尤人、怪責自己, 倒不如試試以另一角度細嚼該段經歷。
「真正的和解是與自己和解」—阮鳳儀
Reference
Adeler, A. (1930). Individual psychology. In C. Murchison (Ed.),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series in psychology. Psychologies of 1930 (p.395-405). Clark University Press.
Bowlby J. (1969). Attachment.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 Loss. New York: Basic Books.
Satir, V., Banmen, J., Gerber, J., & Gomori, M. (1991). The Satir model: Family therapy andbeyond. Palo Alto, CA: 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

[會員活動] 周冠威說周冠威 (26/7/2025)
[會員聚會] Board Game Day (2025/12/27)
正向心理學:擁抱自我,重拾人生主導權 (2026/1/23開課,逢星期五)
靜觀導師課程 (心理學基礎) (2026年8月13日開課,星期四晚)
心理輔導學派入門全修計劃 - 22/12 (一) 開課
接納與同理心的力量:慈愛聚焦治療 (CFT) (8月1日開課,逢星期五)
【單人】走進關係治療室:從輔導角度探索親密關係(12月2日開課)
從原生家庭認識自己:沙維雅家庭治療模式初探 (8月13日開課,逢星期三)
靜觀基礎課程 (2026年1月28日開課,星期三晚)
電影的心理力量:瘋狂人物紀錄片賞析 (2026年1月8日開課)
靜觀基礎課程 MFC (2026年1月) + 靜觀導師(心理學基礎)認證課程 PsyMIC (2026年8月)
教練式領導入門課程 (5月14日開課,星期三晚)
A班:公開演講技巧課程(1月13日開課,逢星期二)(Dream Impact 荔枝角)
人本主義 (PCT) 心理輔導入門課程 (2/2/2026,逢星期一晚)
情緒取向治療 (EFT) 基礎課程 (1月13日開課,逢星期二)
[會員活動] 自我探索:初嘗茶葉創作
認知行為治療(CBT)基礎課程 (3月13日開課,逢星期五晚)
正向思維模式與壓力管理課程 (1月9日開課,逢星期四)
[會員活動] 催眠治療工作坊《探索未來願景》 (20/12/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