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的電影相信已成為了不少人的「必看清單」,他筆下的人物就像被施了魔法般,為很多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說起吉卜力電影,筆者小時候最喜歡看《哈爾移動城堡》,相信亦和許多小粉絲們一樣,被哈爾的顏值吸引。但長大後才發現,看似迷幻的魔法世界,原來只是反映了大家的內心。筆者希望以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角式的轉變,讓你們想想:在這個混亂複雜的社會裡,你有勇氣去解開內心的咒語嗎?
《哈爾移動城堡》解讀:不能打破的命運?
故事的女主角蘇菲是家族的長女,所以她認為自己有責任繼承家業,留在父親的帽子店裏工作。儘管她心裏並不甘願留在這小店裡度日,但她總是逆來順受,就連妹妹蕾蒂都不禁問她:「你真的打算一輩子待在帽子店嗎?」究竟為甚麼她總跟隨命運的安排呢?心理學家 Alfred Adler (1964)提出,出生排序(birth order)會影響一個人的性格特徵,藉此解釋了兄弟姐妹間不同的心態和行為。他的理論提到家中的第一個孩子通常會比較成熟(adultlike)、有責任感(responsible),也會較獨立(independent)、有野心(ambitious)(Adler, n.d.; Gallagher & La Lima, 2019)。而且學者亦指出長女相對長子較容易擁有養育(nuturance)及責任感的特質,證明女性比男性更著重家庭教育(Nyman, 1995)。倘若第二個孩子出生後,長子不再成為父母最關注的人,他們有機會衍生自我保護的意識,變得保守、感到不安全。相反,次子因被寵愛的關係,較大機會擁有叛逆(rebillious)、鬥爭性(competitive)的心態,此也能解釋為何最小的孩子往往會比較任性(Gallagher & La Lima, 2019)。由此可見,蘇菲身位長女,自覺有責任肩負家族生意,不能像妹妹那樣任意妄為。
而 Diana Wynne Jones 的原著小說裏亦解釋,當時社會有一個傳說:在一個擁有三個孩子的家庭裏,最年長的人註定做甚麼事情都會失敗,不會找到自己的夢想。因此這些遙言令蘇菲更確認自己是沒有能力、不能打破命運的。 蘇菲的這種心態亦受自我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裏的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影響。人們經常會找藉口去合理化一些我們不願意接受的思想行為,繼而說服自己去接受現實 (Knoll et al., 2021)。所以,蘇菲在片中一直合理化自己註定失敗原因是因為自己是長女的關係,令她可以更容易接受自己不能離開帽子店、追尋夢想的事實。
你能找回真正的自己嗎?
或許看過這套電影的觀眾都會疑惑:為何蘇菲在片中會一下子變年輕,一下子變老?其實她的外表就象徵著她內心的想法。細心的觀眾可能會觀察到,即使蘇菲在過程中變來變去,但整體上卻愈變愈年輕,可見她其實慢慢地找回真實的自己。心理學家 Carl Rogers 在創立個人中心治癒法(person-centered therapy)的時候,提倡了自我理論(self theory),說明「自我」是人格中很重要的概念,足以影響我們的思想及行為 (Ismail & Tekke, 2015)。他認為每一個人都有兩種不同的自己,分別是「理想我」(ideal self) 及「現實我」(actual self)。「理想我」是我們希望達到的自我形象或目標,但同時這個「我」亦是受外界影響而建構而成的。例如我們會根據我們認為應有的模樣,以及大家應為我們應有的模樣,去建構那個「理想我」。就如蘇菲在影片開頭受社會文化影響下,一直實踐做別人眼裏的自己,建構了她口中的「老人心態」。而「現實我」則是我們真正的模樣,那個「我」並非完美,但卻是我們最真實的自己。Carl Rogers 認為,人有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的能力。當我們從經驗中建立自我價值(self-worth)時,我們就能慢慢達到一致(congruent),亦即是縮小「理想我」與「真實我」的差別,成為一個功能充分發揮的人(fully functioning person)。所以,當蘇菲開始學會聆聽自己所想,慢慢找回躲在深處的「現實我」時,身心都漸漸變得年輕,而最後沒有變回來的灰色頭髮也就象徵著這個自我實現的過程。
故事的另一個主角哈爾,雖然有著帥氣的外表,但他卻十分在意自己的外貌,心裏亦是個膽小鬼。他愈努力打扮,就愈反映了他內心的空虛及害怕。同樣地,那座移動的城堡亦象徵著哈爾漂泊不定的心;他把房間裝飾得十分華麗,其實正如他所說,是在保護自己避免受傷害。我們可以看見哈爾或許有自戀型人格的特徵,包括誇大自己的成就、需要過度的讚賞、認為自己是獨特等等。但有別一般浮誇型自戀者(grandiose narcissism),哈爾更像是脆弱型自戀者(vulnerable narcissism)。學者 Kowalchyk et al.(2021) 在一項研究中發現,脆弱型自戀者有著低的自尊、憂慮別人的批評,以及對生活滿意程度低。所以他們的自戀特質是一些補償行為,藉著提高自我(self-elevation)去掩飾自己的不安。所以片中開頭,金髮的哈爾藉著打扮自己,享受虛榮的生活來掩飾內心的迷失及焦慮。但當蘇菲慢慢走進城堡,幫他清理了內心的傷痕時,他亦嘗試開放自己的內心,做回真實的自己,也就是片尾的黑髮哈爾。
總結
的確, 我們常常會受外在因素規限了我們的去向,亦會因社會輿論或他人的意見左右了我們的決定。所以,我們總覺得生活上有很多不如意的限制。可是,你有沒有想過真正限制了自己的人是誰呢?從片中可見,當蘇菲被下咒變成90歲的老婆婆時,她很快便接受了現實,因為這個魔咒給了她一個很好的理由拋開現實的束縛,找回真正的自己。你又有沒有給自己這樣的機會呢?當然,解開心裏的咒語並不容易,但或許我們可以從認清自己所需,接受自己不足開始,慢慢找回內心的聲音吧!
References
Adler, A. (1964). Problems of neurosis.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Adler. (n.d.). https://www.durbinhypnosis.com/adler.htm.
Gallagher, R., & La Lima, C. N. (2019). In S. Hupp, & J. D. Jewell (Eds.), The Encyclopedia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https://doi.org/10.1002/9781119171492.wecad216
Ismail, N. A. H., & Tekke, M. (2015). Rediscovering Rogers’s self theory and personalit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Health and Community Psychology, 4(3), 28-36.
Knoll M., Starrs C.J., Perry J.C. (2020) Rationalization (Defense Mechanism). In V. Zeigler-Hill, T.K. Shackelford (Eds.), Encyclopedia of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Springer, Cham. https://doi.org/10.1007/978-3-319-24612-3_1419
Kowalchyk, M., Palmieri, H., Conte, E., & Wallisch, P. (2021). Narcissism through the lens of performative self-elevat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77, 110780.
Nyman, L. (1995). The identification of birth order personality attributes.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29(1), 51. https://www.proquest.com/docview/1290703255?pq-origsite=gscholar&fromopenview=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