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己加油!三個有效提升正能量的方法 2

為自己加油!三個有效提升正能量的方法

9 7 月, 2021 in 正向心理學

Anthony @ 樹洞特約作者

生活是否令你感到垂頭喪氣,好像長期都活在「低氣壓」中呢?不論你在人生哪一個階段,當中的難關和挑戰有時真的會徹底地擊垮我們。雖然筆者二十出頭、人生閱歷尚淺,但在近年已經漸漸體會到生活的無情。這些時候,我們需要的可能就是一些能將自己由重重陰霾中拉出來的方法。但在簡述三個能幫助你提升正能量的實用方法之前,筆者想先談一談「毒性正能量」。

「毒性正能量」的陷阱

請別誤會,筆者最不想傳遞的訊息就是「我們必須時時刻刻都保持正面」。這想法很容易就會變成「毒性正能量」(toxic positivity),而它就是導致很多人不甘於表達自己內心痛苦的主因之一。在這個強調正能量的社會中,我們好像只准展示自己陽光正面的那一面,卻鮮有機會讓我們表達藏匿於心底已久的負面情緒。我們更會為感到負面思想而自責,「我不該因為這些事而受傷的」「你這樣真的很玻璃心」,把自己鎖在沮喪和自責的輪迴當中。你可能意識得到這些想法都是不理性的,你也知道這不是你的錯,但在洶湧的情緒面前你只能屈服。

全港首個心理科技 App。

MindForest 運用心理學與人工智慧的研究成果,助你逐步建立強韌心理、行動力和優質生活。

app

筆者沒有什麼至理名言,也沒有一些你沒喝過的心靈雞湯。如果毒性正能量的想法正在折騰你,筆者想跟你說句「辛苦了」。先照顧一下自己吧,想哭就放聲哭個夠、想吃好的就去你最喜愛的餐廳吃頓飯,沒有人被你更有資格寵自己了。嘗試架起一幅笑臉之前,或許我們都要先接受還沒能笑起來的自己。

三個提升正能量的方法

一、金錢「買」得到的快樂

從小到大我們應該也也聽過不下十句有關於金錢和快樂的「金句」。眾說紛紜,究竟金錢能不能買到快樂呢?有心理學的研究就告訴我們可以的,但是可能不是你想像那樣。一群日本的心理學家在2010年和2011進行了一個涉及二千名參加者的實驗,嘗試了解究竟擁有物質財富還是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能帶來更多和更持久的快樂。最後他們發現長遠而言,大部分的受訪者認為在個人經歷中豐富的生活體驗更能為自己帶來快樂 [1]。所以如果大家的經濟狀況許可的話,可以花一點金錢和時間參加各樣的興趣班,而減少在物質上的消費。當然,也可以考慮一些不需要錢的活動,就例如義工等,都能夠有效提升自己的正能量 [2]。身高不到一米七五、體重六十多公斤的筆者最近就大膽嘗試了打英式欖球(Rugby),出乎意料地,我對欖球的興趣有增無減。

二、多結識一些正面的人

你身邊有沒有一些經常發放負能量的人呢?可能你是他們的摯友,也可能與他們交情不深,不論如何,他們發放的負能量可能正影響著你的情緒。這時候你不必立刻感到卻步或者與他們切斷關係 — 畢竟每個人發放負能量的原因都各有不同,而如果你衡量過情況和自己能力後可以關心他們的話也是理想的。另一方面,你可以嘗試多與一些散發正能量的人交流,在和他們談話的過程中你可以放下情緒的擔子,也會了解到他們令自己開心的秘訣。有研究就指出自己的快樂指數與朋友(或者家人)的快樂指數呈正相關 [3]。換言之,身邊的人越開心,你就越開心。

三、多鼓勵自己

在另一篇有關於提昇自信心的文章中,筆者有提過自我鼓勵(positive self-talk)的概念。這裡再提一提,是因為自信心和正能量有明顯的正相關 [4]。自我鼓勵顧名思義就是對自己多說一些正面的話,詳情可以參考自信心文章。多進行自我鼓勵的人通常也有較高的自我價值感、較少的負面情緒,甚至能改善心血管健康 [5]。

四、練習靜觀(Mindfulness)

如果我們細心留意負面情緒出現的過程,我們就會發現其中的一部分是來自我們對這些負面情緒的看法。這可能有點抽象,舉個例子可能會更清楚。就比如上述的毒性正能量,是因為某一件事情的發生(朋友無意的一句話)而導致我們感到難過(被冒犯),我們繼而對自己的感受作出評價(我不應該覺得難受)並感到自責。但事實上,對自己感受的評價不是必要的、而且是能省去的,但對很多人而言這一步就像是本能反應。練習靜觀就能夠幫助我們以相對抽離和不批判的角度理解自己難受的情緒。是那位朋友說的話令給我難堪嗎?是對話內容哪一部分?有了這些觀察後,我們就更能疏理自己的情緒。

參考

[1] Howell, R. T., & Hill, G. (2009). The Mediators of Experiential Purchases: Determining the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Needs Satisfaction and Social Comparison.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4, 511-522. http://dx.doi.org/10.1080/17439760903270993

[2] Jenkinson, C. E., Dickens, A. P., Jones, K., Thompson-Coon, J., Taylor, R. S., Rogers, M., Bambra, C. L., Lang, I., & Richards, S. H. (2013). Is volunteering a public health interven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he health and survival of volunteers. BMC public health, 13, 773. https://doi.org/10.1186/1471-2458-13-773

[3] Fowler, J. H., Christakis, N. A. (2008). Dynamic spread of happiness in a large social network: longitudinal analysis over 20 years in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BMJ; 337 :a2338 doi:10.1136/bmj.a2338

[4] Cheng, H., & Furnham, A. (2002). Personality, peer relations, and self-confidence as predictors of happiness and lonelines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5(3), 327–339. https://doi.org/10.1006/jado.2002.0475 

[5]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positive-self-talk#benefits-of-self%E2%80%93talk

在時代活好。我們為有所追尋的你設立 MindForest 社群,助你鞏固自身、刺激思考、遇強愈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email":"Email address invalid","url":"Website address invalid","required":"Required field mi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