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與承諾治療 (ACT):擺脫心理困境,擁抱更豐盛的人生 2

接受與承諾治療 (ACT):擺脫心理困境,擁抱更豐盛的人生

15 5 月, 2025 in 心理學

樹洞香港 TreeholeHK

什麼是接受與承諾治療(ACT)?核心概念與原則解析

「接受與承諾治療」(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簡稱ACT)是一種基於心理學理論的行為治療方法,旨在幫助人們提升心理靈活性。這一概念源於「關係框架理論」(Relational Frame Theory, RFT)(Hayes et al., 2001),強調人們能夠接納內心的想法和感受,同時承諾於與個人價值觀一致的行動 (Hayes et al., 2012)。

ACT的核心原則並非讓人們變得「不痛」,是教導人們如何與痛苦共存。就如在一間悶熱的房裡,終於推開一扇窗,讓你不再窒息於情緒的牆角,而是學會與痛苦並肩而行。情緒不是要被打敗的敵人,而是生活裡會偶爾出現的陰影——你可以認出它,與它共處,而不是在抗爭中筋疲力盡。例如,當你感到焦慮時,越想控制它,焦慮反而越強烈。ACT的目標是幫助你接納這些情緒,並將注意力轉移到更有意義的行動上。

ACT如何幫助你?常見適應症與治療效果

ACT已被廣泛應用於多種心理問題的治療,包括焦慮症、抑鬱症、慢性疼痛和成癮行為等。研究顯示,ACT不僅在改善心理症狀方面有效,還能增強個人的心理韌性和生活滿意度 (A-Tjak et al., 2015)。例如,對於慢性疼痛患者,ACT可以幫助他們接受疼痛的存在,從而減少疼痛對生活的負面影響 (Levin et al., 2017)。不是「等不痛了才開始生活」,而是「即使痛,也選擇生活」。

與傳統的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簡稱CBT)不同,ACT不著重於改變負面想法,而是教導人們如何看待這些想法而不被其控制,就像你站在窗邊,看著風起雲湧,卻明白自己不是那片雲。這種方法特別適合那些長期受情緒困擾的人,因為它提供了一種更具包容性和靈活的應對方式。

接受與承諾治療的六大核心歷程
接受與承諾治療的六大核心歷程

接受與承諾治療的六大核心歷程:靈活應對生活挑戰

ACT的治療過程圍繞六大核心歷程:接納、認知解離、此時此刻的覺察、自我作為背景、價值觀和承諾行動 (Hayes et al., 2012)。

  1. 接納(Acceptance):這是ACT的基石,意指主動接納內心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逃避或壓抑。例如,當你感到悲傷時,不要試圖忽略它,而是允許自己體驗這種情緒。
  2. 認知解離(Cognitive Defusion):這是一種與想法保持距離的技巧。通過練習,你可以學會將想法視為「只是想法」,而不是事實或命令。例如,當你想到「我永遠不會成功」時,可以將其改為「我現在有一個認為自己不會成功的想法」。那個聲音還在,但它不再佔據你所有的空間。
  3. 此時此刻的覺察(Present Moment Awareness):這是一種專注於當下的能力,避免被過去或未來的擔憂所困。就像踩回熟悉的磚塊時那種腳感——踏實、沉靜,而不是漂浮於過去或未來的擔憂之中。
  4. 自我作為背景(Self as Context):這是指認識到你的「自我」是一個觀察者,而不是內容本身。你可以觀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被其定義。
  5. 價值觀(Values):這是指釐清對你真正重要的事情,並以此為行動的指南。例如,如果你重視家庭,那麼你可能會選擇花更多時間陪伴家人。心裡一直放著一張指引自己的地圖,即使路途顛簸,也知道自己要去哪。
  6. 承諾行動(Committed Action):這是指根據你的價值觀採取具體的行動,即使這可能帶來不適。

這些歷程相互關聯,共同促進心理靈活性,幫助人們更有效地應對生活挑戰。讓原本關閉的門,一道一道打開,容許生命的空氣重新流通。

ACT技巧與練習:提升心理韌性,活出真我價值

ACT提供了多種實用技巧,幫助你將理論應用於日常生活。例如,「價值觀澄清練習」可以幫助你釐清什麼對你真正重要;「解離練習」則可以幫助你與負面想法保持距離。這些技巧不僅可以改善心理健康,還能提升生活的意義感 (Bricker et al., 2018)。

尋找專業輔導:開啟您的療癒之旅

ACT是一種靈活且有效的治療方法,適合那些希望提升心理韌性並活出真我價值的人。如果你正在尋找一位專業的輔導師,不妨考慮樹洞香港的心理治療服務。我們的輔導師能夠根據你的個人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治療或輔導方案。無論你正在面對情緒困擾、慢性疼痛,還是希望提升心理靈活性,樹洞香港都能陪伴你一步步實現療癒與成長。

參考資料

A-Tjak, J. G. L., Davis, M. L., Morina, N., Powers, M. B., Smits, J. A. J., & Emmelkamp, P. M. G. (2015). A meta-analysis of the efficacy of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for clinical disord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Behavior Research and Therapy, 61, 1-12. https://doi.org/10.1016/j.brat.2014.07.003

Hayes, S. C., Barnes-Holmes, D., & Roche, B. (2001). Relational frame theory: A post-Skinnerian account of human language and cognition. Springer.

Hayes, S. C., Strosahl, K. D., & Wilson, K. G. (2012).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The process and practice of mindful change (2nd ed.). Guilford Press.

Levin, M. E., Hayes, S. C., & Pistorello, J. (2017).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ain, 158(4), 635-646. https://doi.org/10.1097/j.pain.0000000000000850

我們的服務

課程

課程

深入淺出的心理學線上及實體課程,提升自我。

MindForest App

MindForest App

運用心理學與人工智慧的研究成果,助你面對生活的每一刻挑戰。

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

全面及實證的心理治療及輔導服務,疏導情緒。

社群活動

社群活動

一系列的社群活動,凝聚不甘原地踏步,嚮往結伴成長的你。

企業培訓

全面的人才培訓與發展方案,為你締造長遠的企業發展。

forestguide coaching

ForestGuide 諮詢

一對一諮詢服務助你描繪人生藍圖,找到前進的力量與方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email":"Email address invalid","url":"Website address invalid","required":"Required field mi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