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自由的公主—由《魔髮奇緣》(Tangled)看管教模式和行為動機 2

渴望自由的公主—由《魔髮奇緣》(Tangled)看管教模式和行為動機

14 8 月, 2020 in 心理學

港大心理

警告:下文含有劇透,敬請留意。

在華特迪士尼2010年推出的電影《魔髮奇緣》(Tangled)中,主角樂佩的金髮擁有青春不老的神秘療癒的魔力,令一位名為嘉芺的老婦不惜冒險從王宮中偷走還是女嬰的樂佩,和她一起在與世隔絕的高塔生活,以保自己容顏不老。樂佩一直渴望擺脫一成不變的生活,離開高塔去追尋自己的夢想。她希望嘉芺在她18歲的生日允許她離開高塔,但嘉芺則以外面的世界充滿著貪圖樂佩魔力的壞人為由,拒絕她的請求。不少人都可能看過這部電影,但是你有想過我們可以從這個故事中討論家長管教模式(Parenting style)和行為動機(Motivation)嗎?

由魔髮奇緣看家長管教模式

嘉芺(Gothel)這名字在德文中意指「過度保護孩子的父母」,令我們聯想到現今的「直昇機父母」丶「怪獸家長」。在心理學的角度上,子女的社交焦慮和父母的管教模式息息相關。Spokas與Heimberg(2009)指出,這種過度保護的管教模式(Overprotective parenting)阻礙了兒童學習一些必需的社交技巧,以致他們在和其他人互動交流時不知所措,因而有社交焦慮感。另外一些研究亦強調,過度保護子女會影響他們的自決(Self-determination)和身心健康。Schiffrin et al. 在2014年進行了一項研究,找來了297個年齡18-23歲的美國大學生,要求他們形容母親的管教模式,並為自己的自主程度(Autonomy)和能力感(Competence)、焦慮、抑鬱的程度等六個方面評分。結果顯示,過度保護孩子的母親猶如在孩子頭上盤旋的直升機。那些接受「直昇機教養」方式(Helicoptering)的學生,有較高程度的焦慮和抑鬱,較低的生活滿意度,與較低的自主性和能力感。Hui、Molden與Finkel(2013)更強調,自主性(Autonomy)和自我方向(Self-direction)對維持一段關係的健康(Relationship well-being)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心理學上,當家長給予子女過多的保護和控制,自尊感(Self-esteem)就會下降。相反,一種強調鼓勵自主獨立的管教模式,則令子女的自我價值(Self-worth)更高(Herz & Gullone,1999)。由此可見,過度保護子女,會影響到子女的心理健康。

那麼,到底那一種的管教模式是最適合的呢?在「發展心理學」上,管教模式大致分為4種(Parenting style)、權威型(Authoritative type)、溺愛型(Permissive type)以及忽視型(Uninvolved type)。權威型指高要求,但同時亦會給予適當的關愛;專制型指高要求高控制但少量關愛;溺愛型指低要求並給予過度的關愛;最後,忽視型指完全忽略孩子的管教模式。其中,受到權威型管教的孩子反映出較高的自尊感和自信心,更容易遵循父母的意願和要求,亦會有較優秀的學術表現。相反,受到專制型管教的孩子則有較差的學術成績,較低的自尊感等(Boyd & Bee,2015,p.214-215)。其實,每個家庭都有其適合的管教模式,不過在心理學上,接受權威性管教的兒童有著更好的發展,家長亦可嘗試在對子女有適當的要求時,多關愛和多溝通。

高回應低回應
高要求權威型(Authoritative type)專制型(Authoritarian type)
低要求溺愛型(Permissive type)忽視型(Uninvolved type)

由魔髮奇緣看動機

在故事的中段,樂佩成功靠著男主角費華特的幫助,瞞著嘉芺逃離高塔,卻遇到酒館中的惡棍打算捉拿因偷了皇冠而成為通緝犯的費華特去換取懸賞金。樂佩就苦苦哀求他們,訴說著自己的夢想,終感動到惡棍回憶起自己的夢想,放過費華特。樂佩一直抱持著夢想勇往直前;現實中的我們亦都一直向著自己的夢想進發,而一直支撐著我們的便是動機(Motivation)。心理學家Deci與Ryan(2001)的研究中提到兩種動機,分別是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和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外在動機不是對活動自身的興趣,而是活動所帶來的其他東西,例如提升地位,獲取名利,物質上的獎勵等。而相反,內在動機是對活動自身的興趣,並非物質上的滿足,而是因該活動能帶給人意義和快樂,並會真正享受參與活動。而研究顯示,內在動機相較於外在動機更能提升創意(creativity),認知彈性(Cognitive flexibility)和身心健康。心理學家Sheldon與Kasser(2001)則提到,根據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每人都有3種與生俱來的心理需求:自主性(Autonomy),即能自由決定的需要,關係(Relatedness),與他人聯繫的需要,以及能力感(Competence),即能有效完成活動的需要。當我們滿足了這3種需要,內在動機就會發生。外在動機只是短暫的,內在動機才是永遠支撐著我們去達成夢想的重要一環。樂佩最後能成功達成觀看星火的夢想,相信我們亦能如我們所願達成夢想!

轉載自 香港大學學生會社會科學學會心理學學會,內容或標題或經過編輯,原文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PsySocSSSHKUSU/posts/2539280532774907?__tn__=K-R

References

Boyd, D., & Bee, H. (2015). Lifespan development.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Deci, E. L., & Ryan, R. M. (2010). Intrinsic motivation. The corsini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1-2.

Herz, L., & Gullone, E. (199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steem and parenting style: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Australian and Vietnamese Australia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0(6), 742-761.

Hui, C. M., Molden, D. C., & Finkel, E. J. (2013). Loving freedom: Concerns with promotion or prevention and the role of autonomy in relationship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5(1), 61.

Schiffrin, H. H., Liss, M., Miles-McLean, H., Geary, K. A., Erchull, M. J., & Tashner, T. (2014). Helping or hovering? The effects of helicopter parenting on college students’ well-being.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3(3), 548-557.

Sheldon, K. M., & Kasser, T. (2001). Goals, congruence, and positive well-being: New empirical support for humanistic theories.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41(1), 30-50.

Spokas, M., & Heimberg, R. G. (2009). Overprotective parenting, social anxiety, and 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s.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33(6), 543.

在時代活好。我們為有所追尋的你設立 MindForest 社群,助你鞏固自身、刺激思考、遇強愈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email":"Email address invalid","url":"Website address invalid","required":"Required field mi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