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渴望愛,又無法信任:混亂型依戀的4個常見表現,你中了幾項? 2

既渴望愛,又無法信任:混亂型依戀的4個常見表現,你中了幾項?

13 5 月, 2025 in 愛情心理學

MindForest App

你是否曾經在一段關係中,時而拼命想靠近對方,時而又因恐懼而想逃開?你一方面想要愛,另一方面卻總覺得人是危險的?這種矛盾與混亂的情感體驗,可能正是「混亂型依戀」(Disorganized Attachment)的反映。

混亂型依戀是一種較少被討論、卻非常值得關注的依戀風格。它常常深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影響著我們如何看待自己、他人以及與他人建立關係的方式。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帶你認識甚麼是混亂型依戀、它如何形成、會帶來哪些影響,以及如何在覺察中慢慢療癒。

甚麼是混亂型依戀

混亂型依戀,是依戀理論中四種依戀風格之一。它的特點,就是內心充滿衝突:一方面渴望親密關係,另一方面卻對關係充滿不信任與恐懼 (Ainsworth et al., 1978)。

這種混亂,往往不是我們有意選擇的,而是在童年時期慢慢形成的。當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既經驗到照顧者的溫暖與連結,又經歷了來自照顧者的威脅、暴力或情緒忽視,孩子的內在世界會變得極為矛盾。照顧者本來應該是安全的避風港,但卻同時也是讓人感到害怕的來源。這樣的情況下,孩子的大腦會變得混亂,無法建立穩定的依戀模式,也無法學會如何安全地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混亂型依戀的成人,往往在關係中呈現出一種「想靠近但又怕靠近」的狀態。他們可能很渴望愛、很怕被拋棄,但又在關係中不自覺地推開對方、或出現強烈的情緒反應。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有問題」、不值得被愛,甚至會覺得愛情本身就是危險的

混亂型依戀的成因:當愛與害怕同時存在

混亂型依戀的形成,幾乎都可以追溯到早期的依戀經驗。依戀理論指出,孩子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互動,會深深影響孩子日後如何看待人際關係。而混亂型依戀,正是孩子在極其矛盾的關係中成長的結果 (Main & Solomon, 1986; Duschinsky, 2015)。

舉個例子,如果一位孩子的父母有時候對他很好,讓他感受到溫暖與關心,但在某些時候又會失控、暴怒、威脅他,甚至身體或情緒虐待他,那這位孩子心中就會出現強烈的混亂。他一方面想要依附這個讓他感受到愛的對象,但另一方面又覺得這個人是危險的,甚至是傷害自己的源頭。

這樣的雙重訊息,會讓孩子無所適從。他們無法預測照顧者的行為,不知道甚麼時候是安全的、甚麼時候是危險的,久而久之,他們會發展出一種混亂的依附策略:既想靠近,又怕靠近;既渴望愛,又無法信任

有些混亂型依戀的個體,來自經常改變照顧環境的背景,例如寄養家庭、機構收養,或長期與主要照顧者分離。他們可能經歷過一次又一次的分離與失落,使他們學會「不要太相信關係,因為最終都會失去」。

此外,如果照顧者本身就是創傷倖存者,情緒不穩定,或具有心理健康困難(例如憂鬱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也可能無法穩定地回應孩子的需要,導致孩子對關係的基本信任感受搖動。

混亂型依戀不是孩子的錯,也不是他們能控制的反應。這是一種來自過往經驗的保護性反應,是他們學會如何在不穩定環境中求生存的方式

混亂型依戀的特徵:看似矛盾,其實是自我保護

混亂型依戀的人,在人際關係中常常呈現出讓人「搞不懂」的行為。他們有時熱情、依賴,想要跟人親近;有時卻又冷漠、退縮,甚至用攻擊或拒絕的方式推開別人。這些矛盾的反應,並不是因為他們不理性,而是內在同時存在「渴望愛」與「害怕受傷」的兩股力量。

他們可能會有以下幾種特徵:

1) 親近與退縮交錯

混亂型依戀的人可能在一段關係中一開始表現得非常黏人、投入,但當關係變得越來越親密時,反而會開始逃避、冷淡,甚至故意破壞關係。他們的內心像是在對自己說:「我很想要靠近你,但我不確定這樣會不會又再一次受傷。」

2) 難以信任他人

即使他們內心非常渴望被理解和接納,但也很難真正相信對方會一直在那裡、不會突然改變。他們可能會經常懷疑對方的動機、測試對方的忠誠,甚至因為害怕被拋棄而選擇「先拋棄別人」

3)情緒反應強烈

面對親密關係中的衝突、忽略、爭吵,混亂型依戀的人可能會有非常劇烈的情緒反應。他們可能表面上是生氣、冷漠或攻擊,其實內心感受到的是恐懼、焦慮和深深的不安。

4) 難以與自己連結

由於從小就學會壓抑情感、無法辨認安全與危險,他們長大後可能也難以清楚辨識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他們可能在親密關係中迷失自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甚麼。

看似「矛盾」,其實是「保護」

這些表現看起來矛盾、讓人困惑,但其實都是過去創傷經驗留下的痕跡。當一個人曾在愛中受過傷,他們的心就會變得特別敏感,用「忽冷忽熱」來試圖掌控風險,用「先推開你」來避免自己再一次崩潰。

這不是他們有意傷人,而是他們在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尋找一種「不那麼痛」的活法

混亂型依戀可以改變嗎?從混亂到穩定的旅程

很多人在發現自己是混亂型依戀之後,心中第一個浮現的疑問是:「那我有救嗎?」這樣的問題背後,其實藏著一種深深的渴望——渴望關係的穩定,渴望被好好愛著,也渴望自己能夠好好地去愛。

答案是:是的,混亂型依戀是可以改變的。

1)改變從「看見自己」開始

改變的第一步,不是馬上去做甚麼,而是誠實地看見自己的依戀模式。當我們開始注意到自己在關係中容易焦慮、逃避、情緒反覆的時候,那其實就是轉變的起點。

舉例來說,你可能發現自己明明很愛一個人,卻總在親密的時候忍不住想推開對方;或者,一句簡單的訊息既能讓你欣喜若狂,也能讓你一整天陷入低落。這些不是你的錯,而是過去經驗留下的反應習慣。

看見它,才能改變它。

2) 學習「穩定關係」是需要練習的

對混亂型依戀的人來說,安全感不是天生的,而是透過一次次練習慢慢建立起來的。

這個練習包含幾個面向:

  • 學會情緒自我調節:當感覺到害怕或焦慮時,不急著行動,而是先停下來觀察自己的反應。
  • 表達自己的感受與需要:用平和的方式說出「我現在很不安」,而不是用冷漠、攻擊或退縮來表達。
  • 建立自我價值感:不再把自己是否值得被愛,綁在別人的反應上,而是慢慢肯定自己內在的價值。

這些能力,很多人不是天生就會,而是透過心理治療、閱讀、陪伴與自我探索慢慢培養出來的。

3) 關係中的安全感,是可以「後天修復」的

如果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沒有經歷過安全的依附關係,並不代表這輩子就注定如此。透過一段溫柔、穩定的關係——無論是伴侶、朋友、心理師,甚至是和自己的關係——我們都可以重新學習甚麼是安全、被接納、被理解

這也就是為甚麼越來越多人選擇進行心理治療。因為治療室,就是一個讓人慢慢練習安全依附的空間。當我們在這個空間中被好好接住一次,就可能在未來的關係中,用不一樣的方式去接住自己、接住他人。

4) 你並不孤單,也不用急著變得完美

走在改變的路上,最重要的不是速度,而是那個溫柔對待自己的態度。每一次你願意停下來看看自己的反應、每一次你不責怪自己、每一次你願意嘗試用不同的方式愛人與被愛,都是一個重要的進展。

你不需要馬上就「變好了」,你只需要,一步一步,向著你想成為的樣子靠近。

擁抱不完美的自己:你值得被愛,也值得平靜

如果你認出自己有混亂型依戀的特質,也許心裡會有些難過,甚至感到羞愧或無力。但請你記得,你不是你的依戀模式。那只是你過去學會的一種「求生方式」,是你在環境中盡力保護自己、尋找連結的方式。

你能夠感受到混亂,是因為你在意;你會感到痛苦,是因為你渴望愛;你願意理解自己,正因為你還有希望。這些都不是脆弱,而是你心中柔軟、珍貴的一部分。

或許你曾在很多關係中感到失望,被誤解、被推開,甚至不敢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但請相信:你本來就值得被好好愛著。

探索 MindForest App:陪你走出混亂依戀的旅程

療癒混亂型依戀需要時間、理解與溫柔的陪伴。透過 MindForest App,你可以在日常中練習自我接納、提升覺察力,並逐步走向更安穩、有意義的關係與人生。

既渴望愛,又無法信任:混亂型依戀的4個常見表現,你中了幾項? 3
探索 MindForest App:陪你走出混亂依戀的旅程

? ForestMind AI:在情緒混亂中,陪你找回方向

ForestMind 提供貼近你當下狀態的心理建議,幫助你與混亂的情緒共處,學會不再被過去綁架,勇敢活出屬於自己的價值與連結。

既渴望愛,又無法信任:混亂型依戀的4個常見表現,你中了幾項? 4

? 靈感日記:傾聽內在的聲音

靈感日記是一個安全的空間,讓你寫下不安、思念、渴望或疑惑,練習對自己誠實地說話,讓內心的混亂慢慢被看見,也被接住。

既渴望愛,又無法信任:混亂型依戀的4個常見表現,你中了幾項? 5

? 心理測評:了解依戀模式,開始溫柔改變

專業設計的心理測評幫助你辨識自己的依戀傾向與內在模式,在理解中找到力量,在覺察中邁出改變的第一步。

既渴望愛,又無法信任:混亂型依戀的4個常見表現,你中了幾項? 6

立即下載 MindForest,陪你療癒傷痕、建立連結、活出愛的能力。

參考文獻

Ainsworth, M. D. S., Blehar, M., Waters, E., & Wall, S. (1978). Patterns of attachment: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 Hillsdale: Erlbaum.

Duschinsky, R. (2015). The emergence of the disorganized/disoriented (D) attachment classification, 1979–1982.History of Psychology, 18(1), 32–46. https://doi.org/10.1037/a0038524

Main, M., & Solomon, J. (1986). Discovery of an insecure-disorganized/disoriented attachment pattern. In T. B. Brazelton & M. W. Yogman (Eds.), Affective development in infancy (pp. 95–124). Ablex Publishing.

我們的服務

課程

課程

深入淺出的心理學線上及實體課程,提升自我。

MindForest App

MindForest App

運用心理學與人工智慧的研究成果,助你面對生活的每一刻挑戰。

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

全面及實證的心理治療及輔導服務,疏導情緒。

社群活動

社群活動

一系列的社群活動,凝聚不甘原地踏步,嚮往結伴成長的你。

企業培訓

全面的人才培訓與發展方案,為你締造長遠的企業發展。

forestguide coaching

ForestGuide 諮詢

一對一諮詢服務助你描繪人生藍圖,找到前進的力量與方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email":"Email address invalid","url":"Website address invalid","required":"Required field mi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