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好心有好報嗎?- 公正世界信念 Just World Belief 2

你相信好心有好報嗎?- 公正世界信念 Just World Belief

hkuintern

近日全球反詐騙組織發表聲明,稱有內地女網紅在曼谷酒吧被下藥,後來遭賣至KK園區及被性侵。更有傳她為逃離園區從四樓高處墮下,不幸下身癱瘓。事件真偽雖然未被證實,但引來網民的熱烈討論。 有人同情女網紅的遭遇,亦有人認為這是她貪圖玩樂、咎由自取的後果。

遠至緬甸的KK園區事件,近至香港的鑽石山斬人事件,有時候我們難免會感嘆,為何現實總是好人沒有好報,為何會有人無辜受害。人人希望世界公正平等,但現實與理想的差異往往讓我們徬徨不安。而在心理學角度上,當人在有困擾時,會激發心理適應機制,自然地在心智上尋找彌補的方法。以女網紅的事件為例,有些人會認為事件是受害人咎由自取,女網紅到酒吧玩樂就該承受風險,繼而出現對受害者說「風涼話」或怪責受害者(Blame the victim)的現象。心理學上,我們或許能以「公正世界信念」(Just World Belief)解釋這個現象。

檢討受害者的心理防衛機制 —— 公正世界信念 Just World Belief

在1966年,心理學家進行了一項實驗,參加者在實驗中需觀看一段影片。片段中的人會作出一些小失誤若(如答錯一條問題),他們便會遭受不合比例的電擊,感到強烈痛楚。此實驗目的在於觀察影片觀眾的反應,所以片中參加者都是演員,事實上不會被電擊。當在事後訪問觀眾怎樣看待件事時,他們並沒有質疑施以電擊者的行為,反以責備受害者的角度去理解事件(Blame the Victime),覺得片中人的行為有錯才遭受這些對待。

這個心理現象可以理解為一種防衛機制。我們都想活在公正平等的烏托邦—只要我們付出了一些好的東西,就理所當然地會有好回報。這種世界對我們而言較容易掌握和預計。相反,難以預料的現實會為我們帶來不安。由此可見,公正世界信念其實亦擔當著一種心理保護的作用。

公正世界理論除了是一種心理保護之外,心理學界也認為是一種認知謬誤(Cognitive bias)。事實上,有些厄運的確會隨機發生在人們的身上。譬如遭受強姦可能與衣著打扮沒有絲毫關係,事件只因歹徒一時色心起,根本沒有理會受害者的穿衣。可見人們毫無原因地無辜受害的例子比比皆是。此時,公正世界信念就有保護我們心理的作用,透過檢討受害人、甚至把矛頭指向他們,來理解難以解釋的不公現象。

個人公正世界信念 vs 普遍公正世界信念(Belief in Just World – General vs Personal)

個人及普遍公正世界信念中,兩者的不同在於應用的範圍。普遍的公正世界信念,意指這個世界普遍是「好人有好報」的,其他人做了一些好事,便會得到好回報。個人公正世界信念則著重於自身的行為與回報上。調查結果亦發現,個人公正世界信念會影響個人的生活滿足感,帶來不同類型的心理好處。從調查結果中發現,大多數持個人公正世界信念的人,都相信世界是以公平的方式去對待自己,因而得到的獎賞和懲罰亦是自己應得的。抱持這種界信念的人較能適應外在環境,且相信自己能夠尋找一個公平的原則去主導自己的行為。

假設我們為一名大學生,在考試中的成績未如理想。具備強烈公正世界信念的人,會認為考試制度是公平的,且相信是因為自己準備不足才獲得差強人意的成績,從而驅動自己努力溫習。這種行為比較有適應性(adaptive),有助個人更容易適應環境。反之,如果個人公正世界信念很弱,我們就可能會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結果,例如覺得是因為自己運氣不好、被教授針對等。這種思路往往很難主導我們去採取任何的行為,難以推動我們努力溫習,因而不斷在負面的循環之中。

態度決定高度——公正世界的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個人的公正世界信念,亦是一種自我實現預言。

自我實現分為三大階段:信念、行為及現實。信念會影響我們的行為,行為會影響現實,現實便會加強我們本身的信念,成一個循環。若朋友或同事對我們百般欺壓,而我們選擇默默忍受,這種行為便會助長他們變本加厲。被欺壓的現實隨後會加強我們認為世界不公的信念,堅信好人就會被欺負。相反,如果我們勇於捍衛自己的原則和價值,表達出自己需要被公正地對待的態度,興許能改變別人對自己的態度,進而加強自身的公正世界信念。

如何當個善良的人?公正世界上的道德實踐

你會發覺一些身居高位或是很有能力的人,信奉的價值觀未必與我們一樣,甚至可以稱得上邪惡。能力和道德往往是兩樣截然不同的東西,為什麼有些人可以生於名門望族,作惡多端但仍然好像沒有報應呢?這都是很真實的感嘆。目標對我們而言好像很遙遠,例如有些人希望活在一個公正的世界,有些人希望社會中人人平等。但反觀我們現今置身的香港,單是這個目標已經十分遙遠。

目標並不一定能在未來達成,但它至少代表著我們堅持的價值觀。哈里斯羅斯(Russ Harris)在《快樂是一種陷阱》(The Happiness Trap)中提倡,目標(Goals)及價值觀(Values)是緊扣相連的。當發現目標離自己太遠時,我們難免會感到沮喪焦慮。但我們可以利用目標,問自己「為什麼」,窺探我們的價值觀。比如說,你的目標是活在一個公正文明的社會,你可以問自己為什麼重視這樣的社會,答案很大機會就是你秉持的價值觀。與目標不同,價值觀沒有所謂的「達到」與否,而只是你心目中的一把尺。可能我們沒有辦法去改變整個社會,但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想辦法去作彰顯這些價值觀的行為。

日常中與家人朋友的相處,甚至在社會層面,其實大大小小的東西都與公平概念有關。即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意見分歧,例如與伴侶選擇去哪裏吃飯、家中不同的家務由誰負責等,我們都可以問問自己,怎樣能在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地方彰顯公平的價值觀。若公平社會是一個遙遠的大「藍圖」,那我們便在日常生活中一筆一畫地完成目標。就算現實環境未必符合預期,我們仍然有辦法去活出實踐價值觀的生活。

在物理層面上,世界從來沒有任何規定來維持社會公正、公義。但人類擁有良知,讓我們獲得分辨是非黑白的能力。公正的世界從來不在於外在的物理規定,而是從我們天生內在具備的良知,一手一腳創造出來。才能是一種禮物,善良是我們的選擇,而我們有能力改變的,是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天賦有多出眾也好,若我們不選擇往向善的方向投資,也沒有意義。如果你相信你的價值和信念是對的,那投放再多的努力去達成目標也值得。

參考資料

Personal Just World Belief is correlated with wellbeing Bartholomaeus, J., & Strelan, P. (2019). The adaptive, approach-oriented correlates of belief in a just world for the self: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51, 109485.

People who hold Just-World Belief hold a less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victims Silver, K. E., Karakurt, G., & Boysen, S. T. (2015). Predicting prosocial behaviour toward sex-trafficked persons: The roles of empathy, belief in a just world, and attitudes toward prostitution. Journal of Aggression, Maltreatment & Trauma, 24(8), 932-954.

Goal vs Values Harris, R. (2022). The happiness trap: How to stop struggling and start living. Shambhala Publications.

我們的服務

課程

課程

深入淺出的心理學線上及實體課程,提升自我。

MindForest App

MindForest App

運用心理學與人工智慧的研究成果,助你面對生活的每一刻挑戰。

社群活動

社群活動

一系列的社群活動,凝聚不甘原地踏步,嚮往結伴成長的你。

企業培訓

全面的人才培訓與發展方案,為你締造長遠的企業發展。


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

全面及實證的心理治療及輔導服務,疏導情緒。

ForestGuide 諮詢

ForestGuide 諮詢

一對一諮詢服務助你描繪人生藍圖,找到前進的力量與方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email":"Email address invalid","url":"Website address invalid","required":"Required field mi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