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e_conditional_display group='tve-dg186fd3fba26' hide='0']
__CONFIG_group_edit__{}__CONFIG_group_edit__
__CONFIG_local_colors__{"colors":{"8db45":"Royal Blue"},"gradients":{}}__CONFIG_local_colors__

《假性孤兒》:他們不是不愛我,但我就是感受不到

望望身邊應該有已盡有,明明應該快樂,但依然好像缺少了什麼?身邊的人都愛我,偏偏就是感覺不到親密,甚至還覺得痛苦?小時候的你是否明明雙親健在,卻總覺得自己像孤立無援得像個孤兒?——如果你經常有這種莫名的孤獨感,可能就是「假性孤兒」。

「被情感缺失父母養大的小孩,長大後表面上看起來很正常,但內心的空虛未曾消失。如果交往的對象無法給他們足夠的情感,孤獨感就會延續。在求學深造、工作、結婚、生小孩上,仍無時無刻感到孤單寂寞。」

正所謂「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孩子們都傾向相信父母所做的一切都必然是「為你好」。但事實上,有多少父母情感健全,能對我們孩提時代的情感需求給予合適的回應?我們的祖父母,又能否滿足父母童年時的情感需求?答案顯然是未必。
與人情感連結是人類心理及生理上的基本需要,如果父母在童年時抗拒或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很可能影響孩子一生與他人情感連結的能力,或會因而衍生生理及心理健康問題,並將情感缺失的問題延續下去⋯⋯

如果你剛好就是上述的「假性孤兒」,作者美國臨床心理學家琳賽.吉普森就提出了四大情感缺失父母,深入討論他們的行為特徵,並詳述這些父母所養大的孩子們的性格形成及成年後所可能面對的情感問題。

「大部份的人無法控制情感缺失的行為,而大多情感缺失父母,也不知道自己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我們不是要咎責,而是要了解原因。」

——《闇黑情緒》作者 邱淳孝

__CONFIG_group_edit__{}__CONFIG_group_edit__
__CONFIG_local_colors__{"colors":{},"gradients":{}}__CONFIG_local_colors__
__CONFIG_group_edit__{}__CONFIG_group_edit__
__CONFIG_local_colors__{"colors":{"8db45":"Royal Blue"},"gradients":{}}__CONFIG_local_colors__

作者說:「理解是幫助解決假性孤兒問題的第一步。」我們覺察父母的情感缺失並非為了指責或歸咎,而是為了拒絕複製上一代給予的傷痕。透過分辨出「情感缺失者」,我們亦同時學會如何辨認「情感健全者」,了解舊有帶情感缺陷的行為模式及源頭,能夠幫助我們解開固有的枷鎖,最終擺脫情感缺失代代相傳的漩渦。

分享重點

誰是「假性孤兒」?細談情感缺失父母如何養出「情感內求型的孩子」

如何分辨「情感缺失」的父母?拆解四大情感缺失父母


探討親子關系的疏離感如何影響孩子一生與他人情感連結的能力

如何擺脫情感缺失的親子枷鎖,找到情感建全的人--了解「情感健全度覺查法」

__CONFIG_group_edit__{"k7g25n3o":{"name":"All Icon(s)","singular":"-- Icon %s"},"k7g25s38":{"name":"All Contact Detail(s)","singular":"-- Text %s"},"k7g26hhs":{"name":"All Contact Form Input(s)","singular":"-- Contact Form Input %s"}}__CONFIG_group_edit__
__CONFIG_local_colors__{"colors":{"--tcb-skin-color-18":"Royal Blue","--tcb-skin-color-0":"Curious Blue"},"gradients":{}}__CONFIG_local_colors__
[tve_conditional_display group='tve-dg186fd42ceef' hide='0']
__CONFIG_post_symbol__{"id":"62560"}__CONFIG_post_symbol__

過往活動回顧

閻黑情緒

2023年2月17日(五) 
19:00 - 20:30

《闇黑情緒》擁抱自己的陰暗面,讓憤怒成為力量

情緒本身並無好壞之分,作者說:「正面情緒,幫助我們「向外」與人連結; 而暗黑情緒,幫助我們「向內」更深地認識、療癒自己。」每種情緒都有其各自的功能。緊扣樹洞本月的主題:怒,在這次讀書會裡,我們會與你一起探討憤怒背後的意義,學會擁抱憤怒,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內在,與他人更緊密聯繫。
分享重點:
1. 拆解憤怒的構成因素及其「功能」:憤怒如何協助我們進行有效溝通?
2. 分析和探討負面情緒於社會上的形象:男女表達憤怒的方式是否有別?
3. 了解管理情緒的方法,增強我們面對逆境的韌力(Resilience)

2023年1月14日(六) 
11:00 - 12:30

《心理學家的治療室-從心靈起步邁向舒泰人生》

養和醫院臨床醫療心理學中心主任、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名譽教授李永浩博士在其著作分享認知行為治療(CBT)的實踐方法,為讀者示範了如何利用CBT的技巧令自己非常困擾的問題分拆成細小的部分,紀錄下來,從而較容易看到它們之間的聯繫和對自己的影響。
分享重點:
1. 精神病案例和臨床心理學家在治療室裏的治療方法
2. 找出自己固有而希望改變的行為模式,並以CBT的實踐方法去挑戰並改變自己
3. 討論及比較現今不同的心理治療方法:CBT, ACT

中醫與精神健康

2022年12月09日(五) 
19:00 - 20:30

中醫與精神健康 - 《精神健康中醫講堂: 心身醫學與形、氣、神的自我調理精要》

在書中,作者以三焦能量自評表﹑圖解﹑實驗結論等現代化手法展述身體中「氣機」及「神機」如何互相影響,生活不良習慣如何演變成精神健康障礙,並分享了一些他會用到的治法。除了入屋的湯水食療,本書從精神健康角度探討養生 — 從個人﹑人際關係﹑社會大自然三個層次的互動中演譯及應用這套具濃厚文化背景的工具,嘗試以現代文字重現《黃帝內經》中養生的規律,「四氣調神」,維持身心平和的狀態。

分享重點:1.中醫角度的精神健康 2.以現代文字演繹中醫學說的優劣 3.面對現代科學挑戰,中醫在實用及理論層面有何啟發?

humandkind

2022年10月15日(六)
11:00am - 12:30pm

《人慈》 - 人性善與惡的掙扎

本書的作者對於「人性」提出深刻的洞見,從遠古時代的狩獵採集者(Hunter-Gatherer)談到現代文明社會,從人類的不同行為中挖掘人性的本質。在文明社會長大的我們,可能從小就接受「親疏有別」,「我們」、「他們」是不同的族群,所謂的合作,不過都是為了利益。更何況近年天災、人禍頻仍,很容易讓人感到灰心喪氣,但「個天可以灰,個地可以灰,但我哋唔可以。」

延續上月讀書會有關同理心能否作為評斷善惡標準的討論,這次讀書會借《人慈》一書,就人性本善還是性本惡作出深刻的探討。

同理心

2022年9月2日(五) 
19:30 - 20:30

《失控的同理心︰道德判斷的偏誤與理性思考的價值》

在世界歌頌同理心的美好之際,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Paul Bloom卻反其道而行,反對同理心。他除了不斷引經據典,以大量真實事例輔助,還以心理學和腦神經科學深入探討同理心的問題,深入討論「惡」這一個特質,他明言善舉不一定出自同理心,同理心不是一個好的道德指引,同時為人類理性辯護,主張慎思明辨才是面對世界的合宜態度。

心流 讀書會

2022年7月22日 (五) 
19:30 - 20:30

「心流」- 在逆境亂世中,找到挑戰自我的幸福感

如果說,懂得尋找和應用心流的人,即使在逆境中也能夠感受到樂趣,甚至幸福,你又願意試試嗎?

《心流》的作者是著名正向心理學家,契克森米哈伊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他在其四十年的研究中為幸福增添加細膩的定義。他認為,生活中經歷最優體驗的當刻,就是人們會感到幸福的時候。

在當刻,人們會處於一個忘卻時間與自我的狀態,擺脫一切干擾,只剩下專注,身心能力自然發揮到極限,這也正正是最優體驗。

讀書會

2022年5月31日 (二)
19:30 - 20:30

給正在掙扎的你:《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你們曾否覺得不開心、迷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你可能會不敢跟身邊的人講,不希望造成他人的負擔;或者甚至你曾向人訴說但始終缺乏一種被理解的感受。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取材自英國童話《柳林中的風聲》,看似是一本童話故事書,由蛤蟆先生和他的朋友鼴鼠和河鼠的互動揭開序幕,和蒼鷺的諮商過程中以淺白的內容解說心理知識。

有時看似走進了死胡同,但其實只是我們尚未看清全局,而心理諮商正正幫助了書中的蛤蟆重拾過往的朝氣。無論你是想安慰朋友,但又覺得無從入手的河鼠;還是有心事說不出來,覺得迷失的蛤蟆,也可和一起分享交流,讀書會見!

__CONFIG_group_edit__{"kbjaiqnn":{"name":"All Image(s)","singular":"-- Image %s"},"kbjaivon":{"name":"All Title(s)","singular":"-- Text %s"},"kbjaj1wa":{"name":"All Paragraph(s)","singular":"-- Text %s"},"kbjax0j6":{"name":"All Image Column(s)","singular":"-- Column %s"},"kbjax5bf":{"name":"All Text Column(s)","singular":"-- Column %s"},"kbjaxapp":{"name":"All Rating Position(s)","singular":"-- Text %s"},"kbjayopn":{"name":"All Rating Positions Content Box(s)","singular":"-- Content Box %s"},"kbjaz52q":{"name":"All Rating Score(s)","singular":"-- Text %s"},"kbjaznnm":{"name":"All Star Rating(s)","singular":"-- Star Rating %s"},"kbjazrff":{"name":"All Image, Text Columns(s)","singular":"-- Columns %s"},"kbjb034r":{"name":"All Star Ratings Column(s)","singular":"-- Column %s"},"kcn29c5u":{"name":"All Button(s)","singular":"-- Button %s"},"kcn29g90":{"name":"All Button Column(s)","singular":"-- Column %s"},"kcn29n3j":{"name":"All Rating, Button Columns(s)","singular":"-- Columns %s"},"kcn2a4h2":{"name":"All Content Box(s)","singular":"-- Content Box %s"}}__CONFIG_group_edit__
__CONFIG_local_colors__{"colors":{},"gradients":{}}__CONFIG_local_colors__